2019年11月23日星期六

新加坡相集

新加坡相集(上部下部)經已上載至網絡,歡迎各位瀏覽。

2019年11月9日星期六

易中天《漢代風雲人物》摘錄 (二)


其實不管你做甚麼,做學問也好、做生意也好、做官也好,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悟性,沒有悟性的人是甚麼都做不好的。(《劉邦崛起之謎》)
富有才智者,不一定就有器量。恰恰相反,正因為有才能,往往使人恃才自傲,目空一切,甚至不知天高地厚。(《元功第一之蕭何》)
西諺有云:「僕人眼中無英雄」。英雄的僕人與英雄太接近太熟悉了,覺得他與自己也沒有多大的不同啊,哪來甚麼英雄氣象!拿破崙曾說,他的妻子就從來無法想像這個一向對自己言聽計從、讓他往東他就不敢往西的丈夫在戰場上居然能有甚麼了不起的表現。神與人太接近了,自身也要被同化為人。(《元功第一之蕭何》)
蚊子叮人,人也叮人。人的眼睛總是本能地盯住別人的毛病和過失,一旦發現別人暴露的毛病和過失,頓時喜出望外,以為美味佳餚,殺氣騰騰地撲將上去,便扎,便刺,務必切中要害,皮開肉綻,一針見血,然後飽餐一頓,心滿意足。(《自知之明之曹參》)
猶太教有一個古老的故事:一隻狐狸來到葡萄園前,發現四周都有圍牆,只有一個小洞可以進入其中。牠用力往裏鑽,但是無濟於事,於是狐狸想了一個辦法,齋戒三天,讓自己的身體漸漸痩下來,成了皮包骨,終於順利地進了洞,在葡萄園裡大吃大喝。當牠想出洞時,卻發現怎麼也出不去,原來牠在園中大吃大喝的時光早已發胖了。於是,牠又齋戒三天,再次變成皮包骨,才得以出洞。將要離開之際,狐狸轉頭瞪着葡萄園說:「啊!葡萄園,多麼美妙的葡萄園。你的葡萄是那麼碩大,又如此甘甜,值得人們致你以美言,但是你又給了我甚麼呢?僅僅是怎樣進去和怎樣離去。」(《帝王之師張良》)
一個人早年沒有野心、胸無大志,未必後來就不能吐氣揚眉、出人頭地;即使是一個天才,未必一開始就是自覺的。……同樣的,一個人「其意固遠」、志向遠大、野心勃勃,卻未必都值得加以肯定……。(《反覆無常之陳平》)
儘管中國的男人不見得各方面都比女人強,事實上懦弱無能一如普通女子的男人還多如牛毛,但越是無能的男人似乎就越是看不起女人,而越是能幹的女人似乎就越是被男人所非議。(《慧識陰鷙之呂雉》)

2019年10月20日星期日

易中天《漢代風雲人物》摘錄 (一)


按照我們中國人的觀點——我們中國人的思想方法往往是種二元兩分的方法——鬥爭的雙方這一方如果是正人君子,另一方肯定是小人,一定是奸臣。(《袁盎與士》)

「言者不狂,而擇者不明,國之大患,故在於此。」就是說一個國家最糟糕的是甚麼?能夠提意見的人其實並不狂,但是如果做決策的人他糊塗,這就糟糕了。……建議沒有狂不狂的問題,甚麼建議你都可以提,但是決策有英明不英明的問題,決策不能不英明。(《冤死的晁錯(下)》)

「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意思就是說,上天給你的你不拿,那是要帶來災難的;時機成熟了你不做,那是要帶來災殃的。總之你不能猶豫。(《韓信被殺之謎》)

時機、機遇這個東西很難得到,卻很容易丟掉。我們講機遇,機遇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那麼一旦機遇來了,你應該緊緊地抓住它,你不抓住,它馬上就沒有了,轉眼即逝。(《韓信被殺之謎》)

不要認為彎下膝蓋就是懦弱,這其中分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心膽俱裂,膽戰心驚,丟掉了靈魂,「撲通」一聲跪下來,這是懦夫;還有一種是先彎一下,然後往上一蹦——因為人只有蹲下來以後才能跳得高——如果是為了將來跳得高些蹲下來一下,這是英雄。如果是別人惹你一下,你就一下撲上去,一口咬住死死不放,這算是什麼?是螃蟹。(《韓信身世之謎》)

那些普通人、小人物,受到一點侮辱以後,第一個反應就是這樣:拔刀子或者掏拳頭。我說這個不算勇敢,這叫什麼?這叫魯莽,這叫盲動,不是真正的大智大勇。真正的大勇敢是什麼呢?……突然面臨一件甚麼事情,神色不變,並不驚慌失措,別人無緣無故把一個罪名加在你身上也不生氣,這才是君子之勇、英雄之勇、大丈夫之勇。……這樣的人……不會為眼前的這一點小是小非或小恩小怨魯莽地盲動,所以有句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韓信身世之謎》)

我們為領導服務的最怕領導不聽真話,如果他專門想聽假話,專門喜歡你吹捧他,那這個事情就搞不了。(《韓信身世之謎》)

2019年10月1日星期二

賀祖國七十華誕


七十年來家國夢,初心未改惠農工。

青山綠水民康健,峻嶺雄關路暢通。

巨浪蛟龍潛四海,東風北斗護長空。

五星晃晃臨中國,耀我神州萬世隆。


2019年9月22日星期日

易中天《書生意氣》摘錄 (九) ——〈無聊才讀書〉


當我接受彭程先生的邀請,為《書摘》雜誌的《三家書譚》欄目寫這一組文章時,忽然發現自己其實已經很久沒有讀過書了。
這似乎講不過去。自已好歹也算一個讀書人。論職業,亦非官非商,是個教書匠。所謂營生,無非教書寫書。教書寫書的人不讀書,豈非笑話?但這又是實情。教書寫書當然要和書打交道,卻多半不過翻書、查書、找書甚至抄書而已,也就是做筆記、查資料、找論據、核對出處。這些事,功利性、目的性太強,而且有一搭沒一搭,實在算不得讀書。
真正的讀書卻是超功利、無目的的。不拘甚麼時間,也不拘甚麼地點,甚至不拘甚麼書籍。床頭廁間,車上樹下,經典名著,武俠小說,隨便拿起一本,閒閒地讀開去。讀到會心處,拍案叫絕;翻到困倦時,倒頭便睡。這真是一種享受。這份心境,這份情趣,這份快意,而今安在哉?
問問其他朋友,情況也差不太多。經商從政的不必說。他們要赴酒宴、趕飯局、談生意、套近乎,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上下打點,左右斡旋,哪有閒空又哪有閒心讀書?打工的,上班的,白天要拼死拼活,晚上要泡吧泡妞,要上網,要蹦迪,也沒多少心思去讀書。都市的空氣充滿慾望與誘惑,人生的道路佈滿危機和陷阱。人人行色匆匆,個個步履艱難,「一路上的好風景沒仔細琢磨」,更遑言讀書了?
讀書,已經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了。
從前,我們是多麼愛讀書啊!「文革」中,沒甚麼書可讀,弄到一本《金光大道》或是《艷陽天》,也會有如飢似渴的感覺。要是能弄到《紅岩》或《李自成》,更非得徹夜不眠不可。那時的夜很漫長。了無趣味的批判會開過以後,年輕的精力便無從宣洩,只好把手頭僅有的幾本小冊子翻了又翻,以至於倒背如流。這些事,現在想來,竟有恍如隔世之感。
不讀書,是因為忙。讀書,則是因為閒。
也就是說,無聊才讀書!
人生難免無聊,也難得無聊。人這東西,命太賤。讓他忙個不停,他說受不了,累死人了;當真閒下來,沒甚麼事可做,又覺得無聊。無聊,也就是沒意思。忙的時候,顧不上有意思沒意思。反正不管有沒有意思,該做甚麼你還得做甚麼。閒下來,沒甚麼非做不可的事,就得有點意思了。如果到這時還不能意思意思,那麼人活着還有甚麼意思?
所以,無聊的時候,也就是人覺得應該有點意思的時候。人生是應該有意思的。不想有意思那叫「醉生夢死」,活得沒意思那叫「行屍走肉」。所以人生也難得無聊。
甚麼叫做「有意思」?有意思,就是既有意義,又有趣味。光有趣味不行,光有意義也不行。一些枯燥無味的工作,比如數學運算,之所以被某些人(比如數學家)做得津津有味樂此不疲,就因為他們從中做出了趣味;而許多人在看完了無聊的肥皂劇以後仍然覺得無聊,則是因為這些電視劇實在沒有意義。無聊是不能靠無聊去打發的。用無聊打發無聊,只會更無聊。因為無聊並非當真沒事可做(真沒事可做,你總還可以去睡覺),而只是沒有非做不可的事;要做事,又不是非做不可,這事就得有點意思了。也就是說,無聊就是意義和趣味的闕如。或者不如說,無聊,是意義和趣味的尋求。
這就要找點有意思的事幹。
有意思的事很多。比如下棋、釣魚、看足球。這都是很有趣味又多少有些意義的事情。球場和棋盤有如戰場,魚鉤的沉浮也動靜有常。下棋、釣魚、看足球,無妨看做人生的另一種體驗、反思和回放,不少人常能從中悟得人生的真諦。至少,它們不會讓你覺得這段閒暇的光陰是白過了。所以孔子在說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時,又跟一句:「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看來,就連他老人家,也認為下棋甚麼的,總比啥也不幹的好。
但,最有意思的還是讀書。
讀書為甚麼是最有意思的事情呢?因為讀書是既有意義又有趣味的。當然我說的是那些有意思的書。現在一些人總喜歡把著作和圖書簡單地分成所謂「嚴肅」和「通俗」兩類,這其實是既不科學也沒道理的。在我看來,世界上的書只有兩種,一種是有意思的,一種是沒意思的。沒意思的也有兩種,一種是沒意義(或者說沒思想),一種是沒趣味。沒趣味的看不進去,沒意義的看了也白看。為了某種現實的需要,比方說為了參加考試或應付檢查,人們也會硬着頭皮去讀那些面目可憎的八股文章,但不會有人在無聊的時候讀它。這時人們寧肯去讀那些無聊的三流小報和通俗雜誌,因為它們至少還有點趣味不過,讀過之後,多半仍是無聊。實際上,沒意思的東西是不會真正好看的。而一本書只要好看,就多少會有點意思,哪怕那意思並不明顯。
要想書有意思,首先得人有意思。也不光是寫書的人要有意思,讀書的人更要有意思。認真說來,世界上沒有沒意思的事,只有沒意思的人。人沒意思,再有意思的書,也讀不出甚麼意思來。
但那前提,卻是閒暇和無聊
現在的人都很忙,很少有無聊的時候,所以現在的人也很少讀書。

2019年9月8日星期日

易中天《書生意氣》摘錄 (八) ——〈書生意氣〉


書生意氣這詞,也不知道是好還是不好。
實際上意氣這玩藝,原本就不大說得清。意氣風發是好的,意氣用事就不好。正如書卷氣很好,書生氣就不怎麼好。事物總有兩重性,意氣也一樣。
問題是,怎麼一說到意氣,便會想到書生呢?大約也因為只有書生才會意氣用事吧!
政治家是不能意氣用事的。生意人也不行。政治家如果意氣用事,其結果不是天下大亂,便是自取滅亡。生意人意氣用事,則非賠個精光不可。至於在官員身邊聽喝,在老闆手下打工,則更是鬧不得意氣。在田裏種地,在廠裏做事,多半也鬧不得。算來算去,可以鬧點意氣的,也就是書生。因為書生一不種田,二不做工,二不經商,四不從政。即便謀生,也無非教書寫書,終歸是和書本打交道,沒其他人那麼多實際的考慮。所以,從來就沒有「商人意氣」、「政客意氣」或其他甚麼甚麼意氣,只有「書生意氣」。
書生也就是讀書人。不過,也不是所有的讀書人都叫書生。叫做書生的,似乎只有那些年紀輕輕少不更事的青年學生。老一點的,就得叫學者或是導師了。其實學者也好,導師也好,仍是讀書人。其所以云者,無非不但「知書」,而且「達理」。達甚麼理?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是文章,如此而已。可見是不是書生,不光看讀不讀書,也不光看年紀大小,還得看通不通世故,如果年紀一大把,仍然一點世故都不懂,那就還是書生一介。相反,如果少年老成精明練達,那就不大像是「書生」,而且也多半沒甚麼「意氣」。
可見,所謂「書生意氣」,就是只懂「書」,不懂「事」的意思。只懂書,不懂事,是很容易犯傻的。因為這樣的人常常「認死理」。一個人,一旦只認「死理」(書上講的道理),往往就不大認得「活理」(人情世故)了。所以,一個讀書人,如果在某件事上犯了傻,人們就會說他「畢竟是書生」。
然而,一個讀書人,又是不能沒有一點「書生意氣」的。讀書人怎麼就不能沒有「書生意氣」呢?因為讀書的目的原本就是養氣。養甚麼氣?意氣。甚麼是意氣?意氣就是真性情。「由來意氣合,直取性情真。」(杜甫)性情相近,也叫意氣相投。性情不是每個人都有的嗎?為甚麼還要靠讀書去養?因為真性情是很容易喪失的。功名利祿富貴榮華之類且不去說他,至少諸多的現實問題你總不能不考慮。生活是很實際的。在現實中求生存的人也不能不實際一點,何況趨利避害原是人的本能?謀生的艱難,名利的計較,時時都在消磨着我們的真性情,或以其利,或以其害,或以其「擋不住的誘惑」,或以其「頂不住的威脅」。名僵利鎖,霜劍風刀,不堪重負的人一路踟躕前行,坎坷曲折,身心交瘁,其真性情又能所剩幾何?所以,別看「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一旦走進社會,往往就會換了一個人。能夠保有這份「書生意氣」的,其實並不太多。
看來,真性情實在很難保存在現實生活中。由是之故,它便只能保存在書本中。實際上,人類之所以要有書,尤其是要有那麼多哲學書和文學書,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自己的精神有所寄託,靈魂有所安頓,真性情能有一個地方存放,或者能有一個時候重溫。因為哪怕你為生活計,不能不把真性情遮掩起來,但夜深人靜時,你總還可以讀書。
於是,書,便成了真性情的寄寓之地,而意氣也得靠讀書來滋養。大約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吧,書便每每和劍聯繫在一起。「一臥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高適);「莫怪臨風倍惆悵,欲將書劍學從軍」(溫庭筠)。書生和劍客一樣,都不能沒有意氣。劍客重然諾,輕生死,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那俠肝義膽全憑一股氣支持着。書生也一樣。真正的書生,上馬殺賊,下馬草檄,慷慨陳詞,仗義執言,「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這才叫「書生意氣」,這才叫「書生本色」。
所以,一個人,如果沒了真性情,就不配叫做讀書人了。
同樣,一本書,如果不是用真性情寫的,就不是好書,甚至不能叫書,不配叫書,頂多只能叫做「偽書」。
不是說讀書人就高人一等,更不是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不是的。我要說的只是,世上不能只有讀書人,也不能沒有讀書人。正如一個讀書人,不能動不動就意氣用事,但也不能一點書生意氣都沒有。人類是有分工的。分工不同,角色也不同。政治家有政治家的任務,生意人有生意人的作為,知識分子也該有知識分子的本色。知識分子是社會的良知與良心。他的歷史使命,就是站在民間的立場上,以超功利的態度對社會人生進行獨立的思考,並且該說話時就說話,該怎麼說就怎麼說。要做到這一點,又豈能沒有書生意氣?
因此,不要嘲笑書生意氣。相反,對那些不為利害所動,不為世故所淫,也不為世俗的議論所左右,依然故我地保持着書生意氣的人,我們還應該發自內心地敬重,哪怕他學問並不多,說得並不對。我堅信,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能對書生意氣持有一份敬重,那就一定是一個健康的社會,強大的國家,昌盛的民族。

2019年8月24日星期六

易中天《書生意氣》摘錄 (七) ——〈他人不是上帝〉 (節錄)


……他人比上帝更難伺候,上帝只有一個,他人卻有許多。「人多議論多」,作起「事」來也許是「熱氣高,幹勁大」,可做起「人」來卻「意見雜,是非多」。比方說,一個老頭帶着孫子趕一頭毛驢進城去。他應該怎樣處理他們的走法呢?兩個人都在地上走,放着毛驢不騎,被認為是「太傻」;老頭騎,孫子不騎,或孫子騎,老頭不騎,一則是「不愛幼」,一則是「不尊老」,都被認為「太不像話」;老頭和孫子都騎上毛驢,又被認為「太狠心」。最後那老頭只好對自己的小孫子說,看來咱倆今兒個只好抬着驢進城了。
這個笑話的本意,大約是奉勸國人凡事要自己拿主意,不要甚麼都聽別人的。但在實際上,自作主張又談何容易!因為,一個人倘若當真自己做起主張來,比方說,那老頭和他孫子果真抬起驢來走路,可笑不可笑、可行不可行先不說,原先那些發表議論的人,肯定都會一齊憤怒起來:怎麼着?我們那麼多意見你都不聽呀?難道就你們自己正確?也太自以為是了吧?眼裏還有沒有人?等等,等等。結果,那老頭仍舊「不是人」。
其次,他人又是很容易得罪的。比方說,一個「小媳婦」,每天早上,是應該早點起床幹活服侍公婆呢,還是應該晚點起床多體貼一下丈夫呢?便很難掌握。結果是:起晚了得罪公婆,起早了又得罪丈夫。無論怎麼樣,都躲不過「得罪」二字。
他人之所以容易得罪,就因為「他人」不是「自己」。自己的心思尚且還不一定都「摸得透」;他人的想法,怎麼就一定能「吃得準」?吃不准,便會出錯,而且很可能「錯」了自己還不知道。比方說,前面說的那個小媳婦,就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丈夫孝敬父母,要她早起;公婆心疼兒子,要她晚起。這樣,她的問題就會反過來變成「起晚了得罪丈夫,起早了得罪公婆」了。
更糟糕的是,她還可能會這樣:起得早,丈夫恨她不懂溫存,公婆也不領情,認為她是「作秀」;起得晚,公婆怨她不懂孝敬,丈夫也不滿意,認為她是「偷懶」。這下子,她可真是「左右不是人」,怎麼也不討好了。這樣想來,你說做人難不難呢?
做人之難,還不僅在於此。
眾人人多嘴雜,意見分歧,標準不一,心思各異,倒也罷了。因為意見可以兼聽,標準可以統一,心理可以猜測,多少總還可以有點希望。麻煩在於,所謂他人,既不是鐵板一塊的整體,又不是各自獨立的個體,而是一個錯綜複雜的關係網絡。每個人,都不過是這網上的一個「結」。正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你不小心得罪了某個人,其結果便很可能是得罪了這網上的一大片。
那麼,一個人也不得罪,行麼?也不行。因為人和人不一樣。不得罪壞人,就得罪好人;不得罪小人,就得罪了君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朋友,也都有自己的仇人。你得罪了一個人的朋友,固然是得罪了他;你不得罪他的仇人,沒準也是得罪了他。何況朋友的朋友並不一定都是朋友,仇人的朋友也不一定都是仇人。有「面和心不和」的假朋友,也有「捐棄前嫌,握手言和」的舊仇人,你哪裏弄得清、看得懂?一不小心,就可能稀裏糊塗地得罪了人。
得罪了人,會怎麼樣呢?結果當然可能很多,但有一條是完全可能的,就是不把你「當人看」。因為你已經把決定自己「是不是人」的鑑定權、評價權和證明權都交給了他人,那麼,得罪他人,豈非拒絕了這一鑑定、評價和證明,自己宣布自己「不是人」?你既然自己不把當人,那就怪不得別人了。
因此,在中國,最重要的一點,是萬萬不可輕易得罪人。咱們中國有那麼多誰也不敢得罪的「老好人」,原因之一,只怕就在這裏。
……我們只好去做人,只好去看別人的臉色,聽別人的閒話,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給別人去評頭論足,而把一肚子的委屈都留給自己。因為你既然決定做人,那麼,別人當然也就有權對你的想法發表意見,對你的行為發表評論,對你的作風發表看法,也有權對你不接受他們的意見、評論和看法表示憤怒,並進而推論你「不會做人」,甚至「簡直不是人」。至於你的左右為難,無所適從,他可管不着,因為做人的是你自己,又不是他們。……

2019年8月10日星期六

易中天《書生意氣》摘錄 (六)


祥林嫂……竟然只知道別人可以說她「不像話」或「不是人」,卻不知道她也可以說別人「不像話」或「不是人」的。的確,她太把魯四老爺之流「當人」,也太把祝福之類的禮儀「當一回事」了。……也許,祥林嫂的悲劇並不在於她有甚麼「不像話或「不想做人」,而在於她太想「像話」或太想「做人」。她越是想「像話」,想「做人」,世道就越是不准她「像話」、「做人」,而人們也就越是派定她「不像話」、「不是人」。試想,如果祥林嫂不吃那一套,根本就不把甚麼「像話不像話」、「做人不做人」的放在眼裏——不讓參加祝福的籌備就不參加,不願聽阿毛故事就不去講,別人不理自己自己也不理別人,閻王爺要鋸成兩半就讓他鋸去,那麼,魯四老爺也好,其他甚麼人也好,甚至閻羅大王也好,又能把她怎麼樣呢?同樣,在當年的「批判會」和「鬥私會」上,大多數人,尤其是大多數知識分子,如果能保持沉默(簡單到只要沉默即可),一個字都不講,那個甚麼狗屁運動還可以搞起來嗎?林彪也好,江青也好,抑或其他甚麼人也好,還成得了氣候嗎?要知道,我們畢竟是「大多數」,他們畢竟是「一小撮」。「一小撮」還能弄得「大多數」走投無路,只有「死路一條」或連「死路一條」都沒有嗎?說到底,還是我們自己「吃」那一套。(《懺悔與做人》)
沉默和退場也未必就不是抗爭,也未必就沒有作用。比方說,當台上的人舉臂高呼「打倒劉少奇」、「打倒鄧小平」時,台下卻一片沉默,或集體退場,會怎麼樣呢?一個人沉默或退場當然無濟於事,但一群人呢?大多數人呢?全國人民呢?抵制「文革」之類專制政治的「殺手鐧」就是全國人民的集體退場。專制政治並不是總靠暴力、高壓和陰謀詭計來維持的,更多的時候還要靠臣民們的「合作」與「順從」。一旦沒有了這種「合作」,他們多半也就沒戲可唱。(《懺悔與做人》)
我們聽說一個人「從來不會」幹壞事時,這個人的「好」就十分可疑了。……沒有罪行過錯,還沒一點壞心眼?只不過「有賊心沒賊膽」(勇氣),或者「有賊膽沒賊能」(技巧)而已。顯然,「不會」犯罪只是笨,「不敢」犯罪只是怯,「不願」犯罪才是善。(《懺悔與做人》)

2019年7月20日星期六

易中天《書生意氣》摘錄 (五)


當中國人聽了耶穌的回答「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死她」這句話時,他們恐怕會爭先恐後地去打,至少也會非常起勁地在旁邊看,間或喊上一兩聲「打得好」之類的口號。因為「無罪者可先打」,即等於「有罪者不可打」,當然也等於「不敢打便有罪」。這樣,為了向別人證明自己「無罪」,……就必須上前去打,而無論那婦人是否果真有罪。(《懺悔與做人》)
就連不打不看都不行!因為不去打,也不看,不是有罪,便是有愧。有愧,即默認有罪。……如果默認有罪,人家就會猜想和追問是甚麼罪。在某個特定的場合下,比如在迦百農殿堂上,最大的可能當然就是和那婦人一樣的罪:如她一樣淫亂,甚或就是她的姦夫。這個嫌疑誰敢背?難怪在中國傳統社會,但凡有「捉姦」之事,打手和看客都非常之多,也非常起勁。(《懺悔與做人》)
在「文革」中,在批判「三反分子」、「牛鬼蛇神」時,幾乎不費甚麼氣力,很容易地就弄到了人人上陣、個個都是批判家的地步。道理也很簡單:你不上陣麼?你不喊口號麼?你不寫大字報麼?你不在這些「革命行動」中表現出「革命熱情」和「革命義憤」麼?那你就和他們一樣,也是「三反分子」、「牛鬼蛇神」。(《懺悔與做人》)
在「文革」中,麻木或「政治態度不鮮明」,也是要受到批判的。這時,如果繼續麻木,裝瘋賣傻,等着你的就只有批判會和瘋人院了。躲起來也不行。因為「你不問政治,政治要來問你」,正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躲又躲不掉,逃又逃不脫,又沒法昧着良心參加打和看,連「麻木不仁」都不行,請問,這是不是受罪呢?(《懺悔與做人》)

2019年7月6日星期六

易中天《書生意氣》摘錄 (四)


人生之中,甚麼事最重要?……是選擇。……甚麼事最難?……還是選擇。如果有人繼續問下去,那麼,我還樂意於告訴他:最痛苦、最折磨人、最能釀成悲劇的,也是選擇。(《選擇的證明》)
有甚麼,能比一個人……寧願用生命來換取的更寶貴呢?……一個人,也許可以做到不要金錢、名譽、地位,卻很難做到不要生命。生命,是一個生命體最不能放棄的一己之私。……因此,一個人,……如果連生死……都能超越,那就再也沒有甚麼可以規範他限制他了。……然而生命何其寶貴。不到萬不得已,豈可輕生?!所謂萬不得已,就是到了只有獻出生命才能證明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的時候。一切生命體都是要死的。在死與不死的問題上,我們其實並無選擇。所能選擇的,只是為甚麼而死,和怎樣去死。……問題只在於,怎樣才是「死得其所」?或者說,做出犧牲,究竟值也不值?(《選擇的證明》)
古人把死稱作「大限」,不是沒有道理的。此限一過,一切皆無。甚麼名譽、地位、財產,甚麼貧富、貴賤、榮辱,在死亡面前,都將化為烏有。所以,大限面前,最見真情;大限面前,最見風骨。(《選擇的證明》)
為甚麼在明明無論怎樣都只有悲劇結局時,人們仍不肯放棄選擇的權利,還要在最後關頭再選擇一次。難道不正是為了通過這最後的選擇,來證明自己無愧於生命,無愧於人生嗎?(《選擇的證明》)
當兩種意見都有道理卻又相互對立時,唯一的辦法,就是到一個更高的層次,或者到一個更帶根本性的問題那裏去找答案。(《懺悔與做人》)
「耳聞不如目見,來世不如現世」,中國人更關心的,還是自己當下、此刻的現實狀況:日子過得怎麼樣,有沒有飯吃有沒有官做等等。對於那些過於遙遠的問題,比如「人之初」或「世之末」之類,中國人的態度一般都比較淡漠,更傾向於把它們「暫付闕如」,或視為「無稽之談」……。總之,中國人對自己生前的事,最多關心到祖宗是否光彩榮耀,是否先前「比你闊的多了」;對自己死後的事,也最多關心到是否有一個棺材,一個墓穴,會不會「死無葬身之地」等等。總體上說,我們中國人是一個非常現世的民族……。(《懺悔與做人》)

2019年6月22日星期六

易中天《書生意氣》摘錄 (三)


有魅力的書必定是有趣的,就像有魅力的戀人總會有幾分可人之處一樣。很少有人會和道學老爺冬烘先生談戀愛,心甘情願地做他們的情人,反倒是那些「壞小子」,沒準更招人喜歡(正所謂「男人不壞,女人不愛」)。同樣,那些一本正經的書又有多少人真正愛讀,一天不讀就茶飯不香呢?沒有。(《經不如史》)
讀書猶如交友,再情投意合的朋友,在一塊耽得太久也會膩味的。……其實豈止是會膩味,只怕還會造成思想的偏頗和心胸的狹窄,大非所宜。(《擇書如擇偶》)
讀書本為「謀心」,而白天卻要忙於「謀生」。謀生總是必要的,也是第一位的。但謀生之時紛紛擾擾,靜不下心來,卻也是事實。因此最好在那萬籟俱靜的夜間,拋卻功名利祿,淡忘進退榮辱,平心靜氣,信馬由韁,率性而讀。顯然,只有在這個時候,我們才容易進入閱讀的狀態;也只有在這種狀態下,才能有真正的讀書。我的一位朋友李樹林說,他最喜歡做的事,就是「靠着床頭,沏一杯茶,燈下抱一本喜歡的書,靜靜地看,漫漫地思索」。我相信這是許多讀書人都會贊同的。不必把盞執酒,也不必紅袖添香,只要夜深人靜,有一個純屬個人的獨立空間,便可心同書共神與物遊。(《讀書時間》)
做不做、怎樣做,是我的事,承認不承認,是別人的事。別人的事我管不了。我的事,別人也管不着吧?甚麼都要別人承認,那你就別活了。(《天底下沒有白坐的牢》)
一個人太一帆風順並不好,吃點苦頭也未必是壞事。……當我們遍嚐人生的酸甜苦辣時,我們的心靈也會變得豐富強大起來!(《天底下沒有白坐的牢》)
要多走走,多看看。老是呆在一個地方,連感覺都要麻痺了。(《天底下沒有白坐的牢》)

2019年6月8日星期六

易中天《書生意氣》摘錄 (二)


真正的讀書人……拒絕一切自以為是的……「教導」。他們寧肯像遊牧民族那樣,自由自在地在草原上漫遊,碰到甚麼是甚麼,逮住一本讀一本。如果不喜歡,就扔到一邊,全然不管那些書是不是屬於「必讀」範圍。(《「青年必讀書」質疑》)
人類大多是懶惰的。你讓他去探索真理,他覺得還不如去打麻將。人類又是脆弱的。不管幹甚麼,他都希望能有個說法,以為支持或交代,這才「心安理得」,可以放開了手去做。這時,如果有一個人(當然得是個聰明人),想出一個說法了(比如「開卷有益」或「搓麻益智」),大家聽了覺得有些道理,而且淺顯明白朗朗上口,便會跟着說。一傳十,十傳百,說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老話」,甚至成了「真理」。這就好比世間原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但如果你硬要說這就是路,甚至就是「道」,那就是死心眼。(《開卷何必有益》)
人類發明諸如此類的「說法」,原本不過為了對自己的「活法」有個交代。只要能交代過去,其任務也就完成,其說法也就成立,至於是不是真理,原本並不要緊。如果你硬要丁是丁,卯是卯,當面鑼,對面鼓,條分縷析,弄得一清二楚水落石出,那就會掃了大家的興,豈非自個兒找不自在?還是人云亦云算了。至少,人云亦云,不會有人來找你的茬。其實呢,第一個說這話的,自己也未必當真清楚,甚至不過信口開河,隨便說說,只因為貌似有理又人云亦云,這才沒人懷疑。許多平庸之見被視為真知灼見,其實就是這樣稀裏糊塗給哄抬起來的。所以,那些誰都想不到會有甚麼問題的「老話」,沒準最成問題。(《開卷何必有益》)
讀書,就一定勵志嗎?怕也難講。周國平先生有云,「玩物也可養志」。同樣,讀書沒準也會喪志。世界上有激勵意志的書,也有消磨意志的書;消磨意志的方法也很多。有不動聲色的(比如讓你「玩物喪志」),也有當頭棒喝的(比如大講「人生無常」),弄不好就會給你來個「萬念俱灰」。(《開卷何必有益》)
「書中自有顏如玉」,應該是讀書有如戀愛。幾日不讀書,就像和熱戀中的情人分開多時,別一日兮,如三秋兮!(《經不如史》)

2019年5月19日星期日

易中天《書生意氣》摘錄 (一)


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看得見的東西,而是看不見的東西。(《春天不是讀書天》)
真理是天下之公器。它不是哪個人發現的,不是哪個人的私有財產,也不掌握在哪個人手裏,……任何人都不是真理的化身,已知也不等於全知。和未知領域相比,我們其實知之甚少,沒甚麼可狂妄的。(《心存敬畏》)
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無知都不知道,那是真無知。如果居然知道自己無知,就不無知了,因為他至少有自知之明。(《誰是最有知識的人》)
如果你甚麼都知道了,甚麼都能解釋,還讀甚麼書、搞甚麼科學研究呢?(《誰是最有知識的人》)
中國的傳統……讀書做學問,是為了證明自己無所不知。中國的讀書人最恥言無知。說人無知,無異於挖人祖墳。但不說別人無知,又如何證明自己有知?所以,又非說不可。於是,一旦發現別人的文章裏有了「硬傷」,就幸災樂禍,奔走相告,嚷嚷得滿世界都知道。……像瞎貓逮住了死耗子一樣,硬拿這耗子證明自己不瞎。(《誰是最有知識的人》)
為了證明自己全知,就得拼命炫耀、賣弄、掉書袋。崩管寫甚麼文章,一定都得引經據典,前三皇後五帝,東日本西印度,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包括道聽途說間接知道的)都抖落出來,就像裝了玻璃門的「兩腳書櫥」,大步地在街上走。(《誰是最有知識的人》)
真理早被發現,知識已然窮盡,「先王之道備矣」,沒後生小子們甚麼事。所以「朝聞道」,則「夕死可也」。連活着都沒了意義,還做甚麼研究?(《誰是最有知識的人》)
愛,是不能強迫的,也是不能代替的。在真愛面前,任何說教和指點都是荒唐。……讀書有如戀愛,對象得自己找,包辦是不行的。(《「青年必讀書」質疑》)

2019年5月5日星期日

易中天《書生傻氣:人物、事件、看法》摘錄 (三)

投我以桃,當報之以李。總不能「拿他西瓜,還他芝麻」,或者「投我以鮮桃,報之以爛李」吧?……要是送去的東西不合適,人家就不領情,送了也白送。……其實,送東西這事兒,……第一,最好是咱們有,人家沒有。如果人家也有,甚至比咱們還好還多,就不如不送。第二,這個咱們有人家沒有的,還得是個好東西。……第三,單單自己認為好還不行,還得人家稀罕,想要。否則,巴巴地送了去,人家不當回事,晾着,那才叫「自作多情」吶!(《質疑「送去主義」》)
當「大人」們橫征暴斂、倒行逆施,弄得餓殍遍地,哀鴻遍野,冤獄遍於寰中時,老天爺又何嘗掉過一滴眼淚?……指望老天爺動感情,頂個屁用!(《質疑「送去主義」》)
孤僻、傲慢、陰陽怪氣,怕是沒人喜歡。直、爽、好玩,肯定招人愛。(《我看〈百家講壇〉》)
那些真正的大富豪,怕別人說自己沒錢嗎?擺闊擺譜的,十有八九是賺了些小錢的暴發戶。他們以前窮怕了,現在發了起來,就要嚷嚷得滿世界都知道。(《我看〈百家講壇〉》)
學問這東西……有兩面性。它能使人豐富,也能使人異化。僵硬的學術體制和研究模式,就更害人不淺。它製造的是「死學問」,消磨的是「活靈魂」。許多學者的個性,其實就是被它們弄沒的。(《我看〈百家講壇〉》)
真正屬於……自己的知識和思想,怎麼也丟不掉。丟掉的一定不屬於……自己,那又棄之何惜?(《我看〈百家講壇〉》)
讀史是為了現實……今天發生的事情歷史上大都曾發生過。翻開歷史總是能夠找到經驗教訓,也能找到對應策略。(《當世界遭遇中國》)
有些人,太喜歡炫燿,太喜歡嚷嚷,以為那樣就牛,其實是蠢,小家子氣。(《當世界遭遇中國》)

2019年4月21日星期日

易中天《書生傻氣:人物、事件、看法》摘錄 (二)


世道從來就不是為少數堅持「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人設立的。它只為那些願意「入時合流」的人設立,也只為他們服務,給他們好處。你既然不願意,那就別到我這裏討甚麼「公道」。在這一點上,它只問「是否」(納入體制),不問「親疏」(交情),因此不是「不公」,而是很「公」。(《勸君免談陳寅恪》)
如果沒有意義就不能存在,就該滅絕,恐怕世界上的人早就死光了。你想,這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人能說出有意義的話,又有多少人句句話都有意義?……實際上,科學史上許多課題開始時是沒有甚麼意義的,或看不出甚麼意義的。正因為歷史對無意義表現了寬容,才有了今天科學長足的發展。(《勸君免談陳寅恪》)
人要自覺,不要別人送你甚麼「高帽子」,你就欣然接受,樂呵呵的戴在頭頂上。告訴你,那叫「沐猴而冠」,只能留下笑柄。(《李輝先生,請勿「飆車」》)
凡事都有一個「度」。過度,就會走向反面。(《李輝先生,請勿「飆車」》)
在「疑點」的基礎上推論,在推論的基礎上譴責,推論出來的責任……推給對手。這樣的方法是很厲害的,……無論是證據穩當還是一場誤會,都可以把對手「質疑」得體無完膚。(《附何三畏〈評析李輝「質疑」文懷沙的方法〉》)
但凡是人,就難免片面性;而「兼聽則明」,則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向李輝先生討教「交規」》)
一事當前,先問動機,是中國人最為慣常的思維方式。正因為中國人吃這一套,所以,被批評者便可以拿它來做擋箭牌。(《李輝、余秋雨與批評的自由》)

2019年4月7日星期日

易中天《書生傻氣:人物、事件、看法》摘錄 (一)


「一個人對自己身邊的人甚至自己的朋友,在與他們說話時要十分謹慎。」……如果對方是小人,可能會把你賣了;如果對方是軟蛋,可能會去做偽證;如果對方誠實,可能會傻乎乎地招供了你;如果對方可靠,則可能會為了保護你而犧牲自己。「總之,心中毫無障礙,說話毫無顧忌的人,很可能害人又害己」。(《走近顧準》)
「人……之醜陋、愚蠢、虛偽,是沒法子的事情,知道世界喜歡在荒誕滑稽裏鬧成個興高采烈的樣子」……。所以,……不把自己的能力看得太重,也不把別人的荒唐看得太重……。(《走近顧準》)
真正的樂觀主義者是不會快樂的,徹底的悲觀主義者才快樂。所謂「樂觀主義」,實際上是相信世界總會變好,……總有一個理想模式在那裡。然而世界在事實上有並不如……想像的那麼美好,因此他們痛苦。悲觀主義呢,沒有那個理想模式,也不認為世界當真就會多麼好,現在這樣就不錯了,結果他們快樂。(《走近顧準》)
要堅持「自由思想,獨立精神」,就必須有本事頂住來自各方面的壓力。要知道,壓力並不僅僅來自官方,來自當局,也來自民間,來自群眾。……不要小看「群眾」呢!「群眾」的力量是很大的,一人一口唾沫,就能把你淹死。(《勸君免談陳寅恪》)
堅持「自由思想,獨立精神」,其實就是堅守個人立場,不以社會的好惡為好惡,不以他人的是非為是非。那好,你既然已經「自外於群眾」,也就不能指望別人在乎你、看重你,把你當回事,也不能指望別人理解你、賞識你,聽你那一套。總之,選擇了獨立自由,就只能走一條孤寂的道路……。(《勸君免談陳寅恪》)
你可以甘於寂寞,「不求聞達於諸侯」;你可以孤芳自賞,不把別人放在眼裏,但你總要吃飯吧?……的確,要想有思想的獨立,必先有人格的獨立;而要想有人格的獨立,又必先有經濟的獨立。(《勸君免談陳寅恪》)
君不見,多少有着真才實學的人默默無聞,多少有着真知灼見的著作埋沒不彰,而某些平庸之輩的平庸之作,甚至狗屁不通的東西被捧了上天,就因為後者掌握了話語權力而前者沒有麼!(《勸君免談陳寅恪》)

2019年3月23日星期六

李零《鳥兒歌唱:二十世紀猛回頭》摘錄 (五)


動物世界,老虎、獅子是生物鏈的高階。發達國家,發達到一定水平,就不事生產,實體經濟全部轉出去,光剩服務業,軍工、高科技、賣專利、賣品牌、賣金融產品,當賭場的莊家。你吃草,我吃你。(《環球同此涼熱》)
我們這個世界是個窮富相依的世界。沒有富人的世界,大家不敢想。其實,沒有窮人的世界,才最不可能。羊都跑了,狼就得餓死。狼的責任是維護生物鏈,幫羊搞計劃生育,控制它的種群數量,功勞可大了。(《環球同此涼熱》)
看似相反的東西,往往是一回事。黑影都是強光照出來的。(《環球同此涼熱》)
發達國家的發展道路都是靠盤剝外國窮人,養本國窮人,污染外國,環保本國。(《環球同此涼熱》)
對於一個有獨立思考的知識分子來說,主流意識形態才最值得懷疑。(《環球同此涼熱》)
歷史上的征服王朝多以騎射得天下,歐洲中世紀也如此。歐洲貴族都是北歐蠻族,擅長打獵和打仗。打獵和打仗才是貴族本色。漢族喜歡吹,野蠻打不過文明,征服者總是〔被〕被征服者同化。其實……文明到腐化,才是我們的長項。(《說中國貴族》)
老百姓痛恨貪腐,卻不知道貪腐的根源到底在哪裏。他們把自己的命運一次次託付給當地的強人。這些強人又把他們的國家一次次託付給另有盤算的強國,最後倒楣的是老百姓。(《附錄:一盤沒有下完的棋》)
有人說,革命是個反噬其身的怪物,「自己人殺自己人」是「革命」的宿命。(《附錄:一盤沒有下完的棋》)

2019年3月9日星期六

李零《鳥兒歌唱:二十世紀猛回頭》摘錄 (四)


西方人有個根深蒂固的偏見。他們說,國家的size很重要,小才民主,大必專制。國家只能是自治城市、自治州的聯合體。我們中國,有個他們看不慣、想不通的地方,就是它很大,不是一時半會兒大,而是兩三千年,一直都很大。(《環球同此涼熱》)
大家說,周公是山東人,秦始皇是陝西人,秦滅六國,齊地最後,這是陝西人打山東人。但司馬遷說,周公的老家在岐山,赢姓的祖庭在曲阜。周公才是陝西人,秦始皇才是山東人。……其實,商周之際有大遷徙。商末,秦人的祖先離開山東,先去山西,後去陝、甘。周初,周公封曲阜,是佔了赢姓的老巢,他們正好調了個個兒。你要知道,800年後,秦始皇回山東,這是一次偉大的歷史迴歸。(《環球同此涼熱》)
中國和西方,歷史的路子不一樣,最大差別是在政教關係。中世紀歐洲,簡直是五胡十六國,小國林立,書不同文,車不同軌,封建貴族,比部落長老強不了多少,歐洲只有宗教大一統,沒有國家大一統。我們中國,正好相反,特點是國家大一統,宗教多元化……。(《環球同此涼熱》)
中國的現代化,不是原生,而是後發,不是主動,而是被動。這個過程,血流成河,淚流成河。但中國畢竟邁出了一大步,最重要的一步。(《環球同此涼熱》)
亞歷山大的大,羅馬帝國的大,是西方的舊夢,新夢是資本帝國的全球化。(《環球同此涼熱》)
中國,帝制最發達,兩千多年,碩果僅存,當然可以戴上一頂「專制」的帽子,但這個標本,在古代絕對代表先進。18世紀,歐洲的絕對主義,即所謂開明專制,就是效仿這種專制……。(《環球同此涼熱》)
不要殺人,不要偷盜,不要姦淫,這不僅是道德底線,也是法律底線,誰也不反對,也不應該反對。但千百年來,這種好話和廢話根本不管用,殺人的照樣殺,而且是以道德的名義。只要你佔領了道德制高點,誰敢說個不字。(《環球同此涼熱》)

2019年2月16日星期六

李零《鳥兒歌唱:二十世紀猛回頭》摘錄 (三)


歷史是甚麼?據說是保存「記憶」。「記憶」是甚麼?全是挑肥揀瘦剩下來的東西。歷史是「選擇性的記憶」,忘掉的比記住的多得多。就像你看過的電影、小說,現在還剩甚麼?全是過眼雲煙。(《談〈七十年代〉》)
莊子講過小大之辨,我們都活不長,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比朝菌和蟪蛄強不了多少,大家都是可憐蟲。語云「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們就跟大樹上的葉子一樣,早晚會枯黃殞落,秋天一到,就掉下來。(《談〈七十年代〉》)
樹葉雖小,但見證了春秋,既目睹了繁花似錦,也目睹了大樹飄零。(《談〈七十年代〉》)
世界本來就是個壞世界,既不因我們把它想得太好而更好.也不因我們把它想的太壞而更壞。沒必要多愁善感,沒必要壯懷激烈。但壞,總要反對,哪怕它存在了幾千年,是塊誰也搬不動的大石頭。(《談〈七十年代〉》)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只恨小魚,不恨大魚。不但不恨,還把大魚當救星。(《環球同此涼熱》)
近代,世界上的文明古國大多災難深重。中國,近百年也是血流成河,淚流如河。(《環球同此涼熱》)
〔秦漢以來,〕制度整合、學術整合、宗教整合,走向帝國的三件事,全部做下來,要到東漢結束,就連造反的模式,也固定下來。(《環球同此涼熱》)

2019年2月2日星期六

李零《鳥兒歌唱:二十世紀猛回頭》摘錄 (二)


「聰明國」怎麼教化「糊塗國」,凡是長眼的,大家都看到了:一是耍錢,把你的錢都耍到他的口袋裏,不知不覺。二是玩彈,兵不厭炸,把你炸到聽話,聽「聰明國」的話。(《太陽不是無影燈(上)》)
中國、印度、伊斯蘭世界,世界上的文明古國,全都災難深重,直到今天,也是輪番挨打。(《太陽不是無影燈(上)》)
即使「聰明國」裏的「聰明人」,也一樣有他們很「糊塗」的地方。比如很多美國精英,很多歐洲精英,他們對「糊塗國家」的看法就很糊塗。(《太陽不是無影燈(下)》)
打工仔,甭管吃喝穿戴如何,是不是出有車,食有魚,就不在奴役之中,我一直很困惑。(《太陽不是無影燈(下)》)
我對很多左派的印象是,他們老是高高在上地反資本主義……。他們反污染,反奴工,保護地球,保護動物,保護同性戀,就是不保護落後國家的落後人,也不反對美國對他國的金融掠奪和窮兵黷武。反金融掠奪,僅限於保自己的飯碗;反窮兵黷武,僅限於反本國人送命。(《太陽不是無影燈(下)》)
革命領導者的角色,絕不是拿把槍,躲在戰壕裏,指揮督戰隊,專門叫別人送死。(《大道理管小道理》)
當你站在勢不兩立的兩派中間時,左派當然認為你是右派,右派認為你是左派,因為你確實是站在左派的右邊,也站在右派的左邊……(《大道理管小道理》)

2019年1月19日星期六

李零《鳥兒歌唱:二十世紀猛回頭》摘錄 (一)


沒有義,只有利。沒有主義,只有生意。這是很多人的邏輯。(《自序》)
蘇聯不是被外部的武力所消滅,而是被它所培養的黨員所消滅。他們,很多都是白眼狼,特別是身居要職的黨員,更是「共產主義掘墓人」。他們把蘇聯積攅的財富分光吃盡,然後宣佈「告別革命」,搖身一變,號稱自由主義者。(《讀〈動物農場〉(一)》)
革命,求自由而得專制,是很多人害怕革命、遠離革命的原因。(《讀〈動物農場〉(三)》)
西方列強一向操縱落後國家的政變和內戰……。它們支援的都是「弱國中的強者」,認定強者才能代表利益和秩序。這是西方列強的遊戲規則。(《讀〈動物農場〉(三)》)
「自由世界」的代理人,他們代表的並不是本國的民主,而是強國在海外的利益。(《讀〈動物農場〉(三)》)
盧梭說:「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住不在枷鎖之中。」其實人是生而糊塗的,因為糊塗,才無住不在枷鎖之中。(《太陽不是無影燈(上)》)
「聰明國」對「糊塗國」說,我們有權利也有義務幫你們這些不開竅的國家啟蒙,你看多好,但問題是用甚麼方式啟蒙:你是啟蒙,還是欺矇?(《太陽不是無影燈(上)》)
太陽最亮,照到哪裡哪裡亮,沒錯。但有光就有影,……你說照到哪裡哪裡黑,也沒甚麼不對。(《太陽不是無影燈(上)》)

2019年1月5日星期六

李零《何枝可依:待兔軒讀書記》摘錄


孔子喜歡從政,但政治是個糞坑。政治,……利用壞蛋反壞蛋,是唯一的「可行性」,這是悲劇。這不是光明與黑暗的鬥爭,而是黑暗與黑暗的鬥爭。黑吃黑,能吃出個白來嗎?這可是難題。(《兩種懷疑》)
好人往好說,怎麼都不過分;壞人往壞說,也是理所當然。輿論有輿論的放大效應,自動發酵,迅速冒泡,誰也捂不住。(《兩種懷疑》)
魯迅有段名言,是講「中國將來的脊梁」。這種「脊梁」是甚麼樣?他說,是「敢單身鏖戰的武人」,是「敢撫哭叛徒的弔客」……。(《兩種懷疑》)
歷史上,很多「正統」原來都是「異端」。不僅孔子是這樣,佛陀和耶穌也是如此。懷疑「正統」,批判「正統」,常把「異端」變為「正統」,但可惜的是,坐穩了「正統」的「前異端」卻常常容不下其他「前異端」,更容不下繼起的「後異端」。(《兩種懷疑》)
我們的歷史,帝制很發達,父死子繼二三百年一輪的「大一統」王朝,一個接一個,長達兩千多年。〔歐洲〕的歷史甚麼樣?正好相反,王系繼承混亂,長期四分五裂,「合」是暫時,「分」是長期(《讀〈西洋世界軍事史〉》(上))
毛澤東說,中國永遠不要稱霸。鄧小平說,中國要夾起尾巴做人。這才多少年?大家都忘了。有人說,中國的尾巴已經太大,兩腿之間夾不住了。(《讀〈西洋世界軍事史〉》(上))
現代政黨選舉,是選利益集團的代表。選是自願,沒錯,就像飛機送餐,空中小姐總是滿臉堆笑,左顧右盼,重複同一個問題:Chicken or beef(雞肉還是牛肉)?你別無選擇。(《讀〈西洋世界軍事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