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1日星期日

錦城追憶:二零一一冬大阪之旅回顧 (十六) —— 梅田漫遊

梅田藍天大廈
在第十二日的早上,大阪市區、郊區上空,乃至整個大阪府,都被一層厚厚的雲團覆蓋,天色一片灰濛,不見陽光,絕非出戶拍攝的好時機。有見及此,我決定暫停外出遊覽景點,撥出時間,計算旅費開支,以便整理餘下的行程。
我發現,遊覽日本兩週所需的實際旅費比預算的大,在香港準備的旅費即將不敷應用。於是,我走出酒店,沿新御堂筋往南走,經過西中島南方地鐵站,登上新淀川大橋,越過淀川,再順着梯級步下大橋,沿橋底直行,行入城北公園通。我沿着橋底漫步的時候,發現垃圾遍地,雜物零亂不堪,雖未至於臭氣熏天,但與玉造筋等大街主道相比,可謂截然不同。我之前還以為日本街道潔淨,世上堪稱首屈一指。現在看來,日本人的整潔只不過是「形象工程」而已。
梅田藍天大廈
我沿着城北公園通往西南方向走,走過中津地鐵站,到達濟生會病院前的交匯處,便沿舊御堂筋往南行,行過幾個路口之後,就來到梅田地鐵站。然後,我行入站內的池田泉州銀行,用港元兌換日圓後,便沿路折返,回到酒店。
在酒店房內,我整理着景點的資料。我發現,大阪府的主要景點已經遊覽得「七七八八」,歷時兩週的日本之旅眨眼就要結束了,心裏覺得有點兒依依不捨,而腦海中則不斷重播着遊覽各景點時的經歷。的確,開心的時光總是很快流逝,無法避免。我雖不能留着開心的時光,但總能留下美好的回憶。所以,我就利用當日空餘的時間,爬梳我過往十餘日快樂的片段,好讓我將來逐一細味。
維基百科圖片:阪急娛樂廣場及摩天輪
到了第十三日,晨早的天空重現蔚藍,我於是決定乘着美麗的天色,在燦爛的陽光下,遊覽大阪之旅最後一組景點‑‑‑‑阪急娛樂廣場摩天輪及梅田藍天大廈。
我大約在正午十二時,乘搭地鐵御堂筋線列車到梅田站,出了站口,再走出與地鐵站相連的淀橋梅田百貨中心,便來到一七六號國道。然後,我橫過馬路,右轉沿新阪急酒店及阪急三番街旁的行人天橋和小巷,一直行到馬路,再右轉往南行,穿過鐵路橋底後,左轉橫過馬路,便到達阪急娛樂廣場。
阪急娛樂廣場又名「HEP FIVE」,當中「HEP」三個英文字母為「Hankyu Entertainment Park」一詞的縮寫。阪急廣場其實是一座大型綜合商場,集購物、美食、娛樂於一體,場內有售賣時尚流行服飾及日用商品的店舖,亦有美食街和休閒娛樂設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想必是猶如嵌入在廣場頂樓上的「HEP FIVE」摩天輪。
HEP Five 圖片:摩天輪夜攝
HEP FIVE」摩天輪日間以紅為色,夜裏則透過廣場頂層的射燈,把五光十色,投射到輪身。故此,無論日夜,摩天輪均為大阪市中心顯著的地標。摩天輪直徑達七十五米,轉動一圈需時十五分鐘。乘客可以在廣場七樓,登上裝有空調的吊艙,乘搭摩天輪。吊艙會從七樓緩緩上升,中途越過九樓頂層,最後升到離地面一百零六米後,便慢慢落下。在艙內,乘客可以遠眺生駒山、大阪灣,以至整個大阪市的景色。如果天氣晴朗,甚至可以看到兵庫縣的明石海峽大橋!
維基百科圖片:從空中庭園展望台眺望西梅田
我在廣場各層遊了一圈,覺得與香港的購物商場沒有大分別,而場內人流則絡繹不絕,有日本人,亦有外地旅客,他們樂意花錢購物,令週遭的情景一點兒都沒有經濟低迷的氛圍。
我走出商場後,便沿路折返,穿過小巷,登上行人天橋,走到淀橋梅田百貨中心對出交匯處的時候,就步下天橋,右轉沿一七六號國道直行,經過新阪急酒店,行到「芝田一」交匯處後,便橫過馬路,往西直走,然後穿越行人隧道,過了馬路,便來到梅田藍天大廈。
維基百科圖片:從空中庭園展望台夜攝西梅田
梅田藍天大廈建於平成五年,高一百七十三米,由兩棟大樓組合而成,外觀上酷像巴黎的凱旋門,而且具有耐震、防災等卓越的安全設計,並與大阪威斯汀飯店、「自然之森」、日本原始風景「花野新里山」等設施構成大阪著名地標‑‑‑‑「新梅田城」。
與阪急娛樂廣場一樣,梅田藍天大廈是一座大型綜合商場,其底層修建了重現大正、昭和時期大阪鬧市風景的飲食街‑‑‑‑「瀧見小路」,不但重塑了當時的唧筒井和掛在狐仙石板小巷店的布簾和格子門,亦令遊客可以品嚐到大阪名產之首的「什錦煎菜餅」及各種體現大阪庶民口味的奇珍美食。而在瀧見小路旁的市場,遊客可以搜尋到機械式時鐘、白鐵皮製兒童玩具、遠從歐洲回歸的碗盤和飾物、添油式打火機、收音機等懷舊物品,領略滄海桑田的時代變遷。
展望台官方圖片
而在頂層,則是年輕情侶談情說愛的浪漫聖地‑‑‑‑「空中庭園展望台」。展望台位於大廈的第四十層,猶如空中走廊一樣,連接着大廈的兩棟大樓。展望台以環形玻璃屋頂為特色,為遊客提供三百六十度全景觀的遼闊視野。在日間,遊人站在台上,除了可以盡覽整個大阪市的佳景,亦可以遠眺大阪灣外的淡路島;而在夜晚,台上的走廊閃爍着白色、橙色和青色光粒,在浪漫醉人的月色之下,一雙雙的情侶手牽手、肩並肩,既細看大阪市中心燦爛的燈火,亦憧憬組織美滿的家庭,共同為愛情、為人生添上幸福的色彩。

至於我的旅程,亦快要圓滿結束。我為梅田藍天大廈拍了些照片後,便沿路折返,行入淀橋梅田百貨中心,走到相連的梅田地鐵站,乘車返回酒店,準備完結歷時兩週的日本之旅。

2014年9月7日星期日

錦城追憶:二零一一冬大阪之旅回顧 (十五) —— 世博今昔 (下)

日本庭園門外景緻
出園後,我往前直行,經過和平玫瑰花園和民族學博物館,來到活動廣場然後右轉,走過大地池、現代美術森林、咖啡店及「水之廣場」後,便進入了自然文化園。
自然文化園位處紀念公園的西面,佔地九十九萬平方公尺,是集文化、體育、休閒、住宿等設施於一體的大型綜合園區。當年,博覽會結束後,大阪政府決定拆走世界各國的展館,並種植了各種花草樹木,使會場原址變成自然森林。現在,園內種植了四十八萬棵林木,各有特色,包括盡顯山村風貌的「採茶之鄉」、春天盛開油菜花和罌粟花,秋天則遍地波斯菊的「花丘」,以及為紀念博覽會召開三十五周年而建造的「現代美術森林」等。
路旁兩側大樹丫枝盡禿,氣氛肅殺
其中,在「山村」和「森林」部分,遊客可以親身感受到隨季節而變化的森林樹木、鳥語花香等自然風情,亦可欣賞到瀑布、流水和水車小屋等日本舊時山村的景致。遊客亦可以登上空中觀察路,從高處欣賞廣袤而壯麗的森林,而在觀察路和瞭望塔旁邊的「自然觀察學習館」,遊客可以透過豐富的插圖、照片和標本,了解大自然,並有機會親身和魚類、昆蟲等動物親密接觸,感受大自然的樂趣和可貴。館內亦定期舉辦手工製作及野外活動,包括採茶、挖筍、觀鳥、賞楓、染布等。
豉蟲池枯草叢生,一片荒涼
我由「水之廣場」一帶入園,沿路往西北行,順着櫻花小溪,經過水鳥池,而途中卻不見一朵櫻花,亦不見一隻水鳥,更不見一個遊人,只有溪水靜淌,冬風颯颯,吹動草木,枝葉蕭瑟作響,並在冰冷的池面畫上一圈又一圈的漣漪。我一直走到春泉及野鳥森林,覺得場景冷清,氣氛肅殺,便沿路折返。返途上,回想起昭和四十五年的熱鬧盛景,人頭湧湧,扶老攜幼,萬人空巷,生氣勃勃,對比眼前的凄滄悲涼,真有天淵之別。
園內的太陽能發電設施
當年,日本萬國博覽會,又名「大阪萬博」、「EXPO'70」,由「日本萬國博覽會協會」主辦,在吹田市的千里丘陵舉行,會期由三月十五日開始,到九月十三日結束,為期長達一百八十三日,是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首次主辦的世界博覽會。博覽會的會場佔地約三百五十公頃,由建築師丹下健三設計,主題是「人類的進步和協調」。展覽期間,計有七十七個國家、四個國際組織參加,共六千五百萬人次入場。其中,美國館更展出了「阿波羅計劃」帶回來的月球石頭,成為博覽會的焦點。
的確,四十年前的大阪萬博,至今仍為大阪人、乃至日本人所津津樂道。因為,萬國博覽會的成功,寓示着日本已經從戰敗後的頹垣敗瓦、百廢待興中恢復過來。自五、六十年代以來,日本人憑藉自身的優點,克勤克儉,奮發圖強,務實勤幹,積極進取,只用了短短的十幾二十年的時間,就已經將國家的經濟發展重新導入正軌,並與歐、美同躋經濟強國之列,成就了七十年代的黃金盛世,而且獲得世界各國的認同,至少表面上洗擦了戰爭期間血腥、殘酷的形象。
太陽能發電讀數板
可惜,高峰過後便是下坡之時。七十年代末期,日本經濟已呈衰弱之勢。到九十年代初,與歐、美等國簽訂「廣場協議」後,二十年來的經濟更是一沉不起。時至今日,繁華歡騰的景象早已逝去,而惶恐消沉的氛圍卻像夢魘一樣,纏繞着每一輩的日本人。我想,倘若沒有「廣場協議」的緊箍咒,以日本人優越的民族特性,能夠避免經濟泡沫爆破,擺脫目前的困境嗎?抑或,衰退積弱根本就是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不可避免的宿命?其實,小至個人,大至整個民族的盛衰,是有憑,還是無憑?興亡,是由人定,抑或由天定?難道,冥冥中真的自有定數?
園內林木
我邊思索答案,邊細步慢走,走過了荒草叢生的豉蟲池後,便重臨「水之廣場」。然後,我繼續往前走,經過沙池廣場及鬱金香花園,再登上山坡,便來到光葉櫸樹小山。我在小山上短暫歇息,隨後沿中津道往西北行,行經橡栗池、森林足浴、樅樹池、自然觀察學習館和萬葉之鄉,走到西大路,便爬上山坡,到達西大路廣場。我在廣場拍了照片,接着便沿西大路落山,經過山茶花森林與躍心池冒險廣場後,來到淺溪廣場。
在廣場的分岔路口前,我選擇順着下津道東行,跨過紅葉小河,再臨鬱金香花園及櫸樹小山,然後經過水車茶屋和採茶村莊,穿越梅林,走過陽光池後,便抵達現代美術森林。出了森林,就是活動廣場與太陽之塔。我從塔側左方繞過,沿斜路落到太陽廣場,再出南面主閘口,重返高速鐵道車站,乘車返回酒店,準備第十二至十三日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