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0日星期日

易中天《我山之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摘錄 (八)

 

「恕道」中隱含着一個前提,那就是對他人的尊重。我是人,你也是人,大家都是人。所以,我作為人不願意的,也決不強加於其他同樣是人的對象。(第十九章《相信無盡的力量》)

好不好,是你的判斷,不是他的感受。你喜歡的,別人不一定喜歡。你想要的,別人不一定想要。(第十九章《相信無盡的力量》)

人們為了生存,總難免會做一些「不忍之事」……毛澤東也說,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得是一輩子只做好事,不做壞事。既然大多數人都不可能只做好事,不做壞事,那我們憑甚麼判斷他是好人還是壞人呢?……就看他有沒有「不忍之心」。(第十九章《相信無盡的力量》)

所謂「恕道」,其實就是把他人看做自己,把對象看做自我,自己不願意悲痛憂傷,也不忍心讓別人悲痛憂傷。所以,一個人,只要有了「不忍之心」,就證明他有一種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的心理能力。(第十九章《相信無盡的力量》)

人類之所以要有道德,要有正義,歸根結底是為了人的幸福,而且是每個人、所有人、一切人的幸福。幸福,就一定符合人性。違反人性,就肯定不會讓人幸福。因此,但凡違反人性的,便一定都是「偽道德」。相反……符合人性,就一定是永恆的正義。(第二十章《仗義豈能無反顧》)

不要以為自己「正義」,別人就一定「不義」。正義有如真理,並不一定就掌握在誰手裏,任何人都沒有「專利權」和「獨佔權」。(第二十章《仗義豈能無反顧》)

多想想人家的道理。至少,也不要因為我們自己有道理、有正義,就輕率地認為別人沒道理、不正義。真理與真理,正義與正義,有時候也是會衝突的。因此,不要動不動就義憤填膺,就義形於色,就揚言出手,還不容別人分辯。這就走向主持正義的反面了。因為自由、平等、公正,才是永恆的正義。(第二十章《仗義豈能無反顧》)

2020年9月6日星期日

易中天《我山之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摘錄 (七)

 

治理國家,設計制度,應該考慮多數人,一般人。……政治,是針對普通人的(治也者,治常者也);規則,也是針對普通人的(道也者,道常者也)。不針對普通人,則「治國用民之道失矣」。所以,政治家應該「用眾而捨寡」,依靠適合普通人的制度,而不是個別人才有的道德。這就叫「不務德而務法」。(第十六章《雞蛋裏面也有骨頭》)

高明的君主治理國家,決不寄望於人人自覺行善……,而只着眼於他們不幹壞事……。怎樣防止人們幹壞事?辦法也只有一個,就是通過一套切實可行的制度,讓人們不敢作惡,不能作惡,想做也做不了。(第十六章《雞蛋裏面也有骨頭》)

人之為人,絕不僅僅因為他雙腿直立、身上無毛……,而是因為他不但有物質、有生命、有感知,還有道德……,這才「最為天下貴」。(第十七章《人性是個大問題》)

地主給長工送飯,長工幫地主幹活,歸根結底都是為了自己嘛!只不過立場不同,價值判斷就不同。對於長工來說是「善」的(比如送飯),對於地主來說卻是「利」。返過來也一樣。由此可見,利害與善惡,不過是同一個問題的不同說法。在己為利害,在人為善惡,如此而已。硬要講道德,也只能說,利人利己是善,損人利己是惡。但不論善惡,總歸要利己。(第十七章《人性是個大問題》)

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利之所至,趨之若鶩;害之所加,則避之唯恐不及。這是人之常情。如果利害關係不大,或許還能講點道德,守點規矩。一旦誘惑無法抵禦,或者危害難以承受,恐怕就顧不上甚麼道德不道德,甚至法令不法令了。(第十八章《德治還是法治》)

再完善的制度,也要由人來執行。所以,只有「良法」,沒有「好人」,天下還是不能太平。如果只講制度,不講道德,那就還會更亂。(第十八章《德治還是法治》)

道德只能訴諸良心,而良心是每個人自己的事,別人管不了。(第十八章《德治還是法治》)

迄今為止,世界上都沒有完美的制度,只有「最不壞」的制度;而那些「最不壞」的,又往往比自以為「最好」的好。(第十八章《德治還是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