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6日星期六

圓夢幽燕:二零一二冬北京之旅回顧 —— 相集

《圓夢幽燕:二零一二冬北京之旅回顧》的相集(上部下部)經已上載至網絡,歡迎各位瀏覽。

2016年11月6日星期日

李零《唯一的規則:〈孫子〉的鬥爭哲學》摘錄 (十一)

語云:嶢嶢者易缺,皦皦者易污……,越是有稜有角,越容易受挫折;越是乾乾淨淨,越容易被弄髒。(《九變第八》)
人都有弱點,比如怕死,怕丟面子,就是常見的兩大弱點。……人,能不能過生死關,能不能過面子關,的確是兩道坎。……戰場是個很殘酷的地方,專門就是整治這兩個弱點的地方。(《九變第八》)
孔子說,人有四大毛病,一是臆測,二是偏執,三是頑固,四是主觀。人要克服這四大毛病,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九變第八》)
有所不行,益。必行,損……。有所不行,有好處;非甚麼不行,準吃虧。(《九變第八》)
用兵好像用火,關鍵是要懂得控制。如果失去控制,不知道見好就收,火會燒到自己。(《火攻第十二》)
打仗是容易拱火的事。……,不但於事無補,還十足壞事。……發脾氣,自取其辱,圖甚麼?……軍事行動,原則是有利才幹,沒利千萬不能幹。……發脾氣,只是短暫發洩,那怕氣得死去活來,也很少能超過二十四小時,很快就得恢復……,但打仗不一樣,軍人戰死沙場,不能死而復生;國家被人滅亡,後悔也沒用。世上沒有後悔藥,戰場上更沒有。(《火攻第十二》)
窮人憂在溫飽,富人憂在安全。(《火攻第十二》)

古代人上人,全世界普遍,首先是宗教家,他們管靈魂,地位最重要。其次,是軍人和政治家,他們是貴人。再其次才是近代的商人和企業家,他們是富人。(《用間第十三》)

2016年10月10日星期一

李零《唯一的規則:〈孫子〉的鬥爭哲學》摘錄 (十)

步兵,作為獨立的兵種,英語叫infantry這個詞的來源是infans(拉丁語),infans的意思就是嬰兒。俗話說,愛兵如子,這是比喻。這個比喻很深刻。(《地形第十》)
收拾淘氣包,軍隊的本事最大。(《地形第十》)
少調失教的孩子,往往好吃懶做,自私、任性、不負責,喜怒無常,軟的欺,硬的怕。(《地形第十》)
光是寵,光是慣,……光是疼,光是愛,但沒有紀律約束,不聽命令,不聽指揮,胡作非為,根本沒法管,就像慣壞的孩子,等於廢物。(《地形第十》)
真正的勇敢是出於求生的本能,是危險逼出來的。(《九地第十一》)
不爭取天下各國的外交支持,也不侍奉天下的強權,靠甚麼?靠的是實力。……只要有實力,我國就可以按我國的利益辦事,把我國的意志強加於敵國……。(《九地第十一》)
就是不要死心眼,非甚麼不可,而是有所伸縮,有所變通。……戰爭最忌死心眼。(《九變第八》)

忿速可侮忿是氣鼓鼓、怒沖沖;是心急火燎,按捺不住。這種人最禁不起挑逗,禁不起折騰,敵人會故意玩他,逗他,羞他,辱他,成心氣死他。(《九變第八》)

2016年10月1日星期六

李零《唯一的規則:〈孫子〉的鬥爭哲學》摘錄 (九)

人的生理水平和精神狀態,一天之內不一樣,一般說,早上起來,氣最盛,白天,逐漸下降,等到傍晚,氣就洩的差不多了。(《軍爭第七》)
人,受外界刺激,自然而然,會有興奮感。越新鮮,越有興奮感。反之,如果出現次數太多,人就皮了。大腦皮層會產生抑制,感覺厭倦和疲勞。(《軍爭第七》)
戰場上,甚麼意外都可能發生,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需要的是臨危不亂,處變不驚,以有條不紊對付混亂,以沉著冷靜對付喧嘩。別人再怎麼亂,自己也不能亂,不能亂了方寸。(《軍爭第七》)
制高點有三大好處,一是扼制進出之路,有交通之便;而是從上往下射擊,等於順風放箭,有火力之便;三是居高臨下,瞰制地形……,有觀察之便。(《行軍第九》)
山的陰陽是以日照論。山之南向陽,叫陽;山之北背陰,叫陰。水的陰陽是和水的流向有關。……水之西北,往往是上游,叫陽;水之東南,往往是下游,叫陰。居山北,容易挨凍(冬天);居水南,容易被淹。(《行軍第九》)
身體和地形有關,和宿營條件好不好有關。……只有把宿營地選好,才能吃好、喝好、睡好、保持體力,不得病。(《行軍第九》)
營地周圍,要派人站崗、放哨、巡邏;方圓多少里,設警戒區,派偵察兵四處偵察。(《行軍第九》)

打仗,更重要。(《地形第十》)

2016年9月16日星期五

李零《唯一的規則:〈孫子〉的鬥爭哲學》摘錄 (八)

如果只看大比分,五局三勝,三比零,你會以為勝利的一方勝得很容易,失敗的一方輸得很慘。但親臨現場,感覺不一樣,你會發現,每局的比分都咬得很緊,比分交替上升,令觀者揪心。原來,大勝是由驚心動魄的小勝,一分一分攅起來的。(《虛實第六》)
問題的關鍵,不在有沒有虛實,而在知不知虛實。誰都有虛實,有實就有虛,有虛就有實,關鍵在於知不知。……敵人不知道我的虛實,我知道敵人的虛實,後果可想而知。(《虛實第六》)
動物有臨逃距離,如果離它太近,它就緊張,不是向你發起攻擊,就是撒腿逃跑。兩種情況,都屬於應急反應。(《虛實第六》)
古人講道理,喜歡打比方。概念越抽象,越不下定義;道理越高深,越不講推理……。(《虛實第六》)
當然很重要,但戰鬥前的行軍,包抄迂迴,搶時間,搶地點,戰鬥後的追擊或退卻,都離不開。戰術活動,最多時間是花在上。(《軍爭第七》)
戰爭全過程,不外乎兩個字:。(《軍爭第七》)
軍爭,兩點之間,最短距離是直線,一般都以為,走直線,直撲目標,肯定最划算。但戰場上,哪有這種好事?山不平,水不直,路是九曲十八彎。敵人又不是傻子,抄近道,直撲目標,會暴露意圖,遭敵阻截,你得繞着走。(《軍爭第七》)

兩點一線,走直線,當然好,可惜這樣的路,不是沒有,就是太少,即便有,也往往有人攔着,並不讓你隨便走。……你的路是直的,意圖也是直戳戳,太傻。……選彎路,不是故意繞遠,而是在彎路裏面挑一條,相比之下最近,既可以搶時間,又左繞右繞,讓敵人摸不清你葫蘆裏面到底賣甚麼藥。(《軍爭第七》)

2016年9月4日星期日

李零《唯一的規則:〈孫子〉的鬥爭哲學》摘錄 (七)

講到兵法,就是有預備隊,要有機動力量。機動力量,就是。(《勢第五》)
餘奇就是作為餘數的一。餘奇的重要性在哪裏?主要在於,它是製造一切變化的關鍵:所有偶數加一,都會變成奇數;所有奇數減一,都會變成偶數。(《勢第五》)
兵貴出奇,但不能不看對手,一味出奇。自己強,對手弱,強弱不成比例,主要靠正兵。反過來,對手強,自己弱,實力相差懸殊,主要靠奇兵。(《勢第五》)
你有敵有,兩邊的手段一樣,不足以取勝。只有拿出不同於敵人的東西才能取勝。(《勢第五》)
的區別不在於,而在於了之後,對方的反應。你出招,他接招,有來有往,這是。只有對方招架不住,你出招,他無法回報,才是。這種略勝一籌餘奇。它是制勝的一擊,最重要。(《勢第五》)
治亂取決……軍隊的建制管理;勇怯取決戰勢……;強弱取決……實力。(《勢第五》)

人有勇怯,就像石有方圓。石頭的形狀當然重要,但它怎麼滾,更重要的是,還要取決於山勢。石頭,圓的當然好,但山勢更重要……。(《勢第五》)

2016年8月21日星期日

李零《唯一的規則:〈孫子〉的鬥爭哲學》摘錄 (六)

戰略可以持久,但戰術還靠速決。(《作戰第二》)
戰爭是力量、智慧和意志的綜合較量,去其力不夠,破其謀也不夠,關鍵是要屈其志。歸根結底是要瓦解敵人的抵抗意志。(《謀攻第三》)
戰爭,誰都知道保全自己。自己這邊零傷亡,少花錢,多辦事,還不耽誤工夫,誰都同意。但敵人那邊呢,就不一樣了,打個稀巴爛,活該,沒人心疼。……把人殺光,把城打爛,多解氣,很多人以為,這就叫最大勝利。但……這根本不算最大勝利。……敵人不投降,就叫他滅亡,當然有道理,但把敵人消滅光,並不是戰爭的目的。(《謀攻第三》)
戰爭,前面是政治,後面也是政治,不知此,很可能軍事大勝,政治大敗。……贏在戰場,輸在人心,最後得到的是一個爛攤子,越收拾越亂,甚至埋下另一場戰禍。(《謀攻第三》)
無論準備多充分,計畫多周密,你不知道敵人想甚麼,敵人知道你想甚麼,全是白搭。(《謀攻第三》)
克勞塞維茨就說,一般都以為,攻者強,守者弱,其實相反。因為很多情況下,攻方必守方消耗大,守方會顯得有餘,攻方會顯得不足……。(《形第四》)
實力比詭詐更重要。(《形第四》)

是正常,指足以抗衡和控制局面的兵力;是反常,指足以打破僵持,造成出其不意攻其無備效果的兵力。(《勢第五》)

2016年8月7日星期日

李零《唯一的規則:〈孫子〉的鬥爭哲學》摘錄 (五)

動物,吃肉的厲害,還是吃草的厲害。當然是吃肉的厲害。人也一樣。但曹劌的話很精彩,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在上不行。(《計篇第一》)
勝利,不但要靠自己不犯錯誤,還要靠敵人犯錯誤。敵人不犯錯誤就壞了,你得想方設法,引導它犯錯誤,幫助它犯錯誤。……敵人犯錯誤,千萬不要錯過。(《計篇第一》)
克勞塞維茨說,戰爭最像賭博。毛澤東說,一上戰場,兵法就全都忘了。……軍事,凡是可以傳授的東西,都是紙上談兵;真正管用的東西,都沒法傳授。寫在紙上,只能是一點原則性的東西。(《計篇第一》)
古代戰爭很殘酷,種族滅絕,司空見慣。這是笨辦法。如果不殺,抓回來當奴隸,才比較聰明。但養活奴隸,談何容易?它有兩大前提,一是除了自己吃,還有餘糧,二是有辦法對付俘虜暴動。(《作戰第二》)
打仗,目的都是求勝。是甚麼意思?只是把敵人打敗打服,讓對方屈服於自己的意志,不是拼消耗,不是拼持久。(《作戰第二》)
古今中外,到別國作戰,毫無例外,都強調快。快的道理是甚麼?是怕補給跟不上,反制措施是甚麼?是拖、耗。這是以慢制快。對方拖、耗怎麼辦?還有反反制措施。反反制措施是甚麼?主要是搶。不搶不行。你搶,它就堅壁清野,鬥爭是反反覆覆。(《作戰第二》)

騎馬民族之所以快,是因為他們有特殊的補給方式,牛羊隨行,不需轉輸糧餉。他們擅長抄略,擅長就地補充給養。搶是對付拖、耗。他們是靠搶掠維持其無後方作戰。(《作戰第二》)

2016年7月23日星期六

李零《唯一的規則:〈孫子〉的鬥爭哲學》摘錄 (四)

人類,在對抗中思維,在行動中思維,而不是像在實驗室環境下,像看一隻死老鼠那樣思維,其實是認知的常態,大部分情況都如此。(《寫在前面的話》)
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道理是對的。人類的思維總有這兩部分,但王倪的問題問得好,你怎麼知道你知道甚麼,你怎麼知道你不知道甚麼(《莊子‧齊物論》)。特別是不知,既然是不知,你怎麼。(《寫在前面的話》)
戰場上,百密猶有一疏,再充分的偵察,再周密的預案,仍有很多漏洞。戰場很殘酷,一個判斷做出,錯就是錯,不允許重複,不允許後悔。(《寫在前面的話》)
科學只是思想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甚麼?大家習慣說,那叫迷信。(《寫在前面的話》)
科學之所以叫科學,有一條非常重要,就是它總結出來的東西,都是屢試不爽可以重複的東西。《孫子》說,兵無恆勢,水無常形(《虛實》),怕的就是重複,上一次管用,下一次照搬,是兵家的大忌。在戰場上,沒有甚麼是屢試不爽。(《寫在前面的話》)
體育源於軍事訓練,比如奧運會,田賽徑賽、五項全能,追根溯源,全是軍事訓練。(《寫在前面的話》)

,是以謀濟力。……兵力越少,越需要詭詐。強者恃強,用不着耍花招。糙招、損招,都是逼出來的。(《計篇第一》)

2016年7月9日星期六

李零《唯一的規則:〈孫子〉的鬥爭哲學》摘錄 (三)

人,四肢退化,大腦發達,要開運動會,甚麼都比不了動物,連參賽資格都未必有。(《寫在前面的話》)
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誰都離不開間諜,誰都罵間諜,……當然,他們都是只罵別人的間諜,不罵自己的間諜。自己的間諜自己疼,自己愛,隱蔽戰線、地下工作,對誰都不可少。(《寫在前面的話》)
現代戰爭,……有一套規則。打仗是軍人和軍人打,不可襲擊平民,不可屠殺和虐待放下武器的軍人,叫人道主義。但打仗是殺人,殺人怎麼還講人道主義,一邊殺一邊救,本身就是諷刺。(《寫在前面的話》)
古人……嫌俘虜太麻煩,太危險。……設身處地想一下,幾十萬人,管吃管喝,療病養傷,那是談何容易?這且不說,……即使赤手空拳,幾十萬人暴動,怎麼防範。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人都殺掉,殺不過來就坑。(《寫在前面的話》)
兵法是一種……在高度對抗中思維。 ……我方的行動要取決於敵方,敵方的行動要取決於我方。……我變敵變,敵變我變,瞬息萬變。任何環節的改變都可能引發全局的改變,不可測的東西太多。(《寫在前面的話》)
任何軍事計劃,都要落實到行動,在行動中修正,在行動中改變。不管事先有多充分的準備,多全面的調查,多周密的部署,都要跟着形勢變。戰鬥需要的是馬上接招,快速反應,而不是從容不迫,深思熟慮。思考,只是行動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判斷力勝於理解力。(《寫在前面的話》)

在戰場上,……未知常常大於已知,儘管指揮者都想多知道一點,敵情我情,盡量了解,也做不到算無遺策,料敵制勝只是一種模糊判斷,難免帶有猜測和賭勝的成分。(《寫在前面的話》)

2016年6月19日星期日

李零《唯一的規則:〈孫子〉的鬥爭哲學》摘錄 (二)

講政治就是講政治,不跟道德摻乎。(《寫在前面的話》)
哲學是愛智之學,兵法最講智慧,裏面當然有哲學,而且是最聰明最機靈的哲學。……這種哲學是甚麼哲學?……就是以鬥爭求生存的哲學。(《寫在前面的話》)
戰爭確實很動物,兵法的很多想法都來源於打獵。動物戰爭,一直是人類戰爭的參照。……即使講武器,論技術,動物也是人類靈感的源泉。(《寫在前面的話》)
治國是靠,御臣下也好,管老百姓也好,要守規矩,講道德。但用兵不一樣,它是對付敵人,想方設法,跟敵人擰着來。它靠的是反規則,這叫。(《寫在前面的話》)
詐偽的本意是甚麼?有關,有關,都暗示着某種人為製造的成分。人為製造造甚麼?一是……造各種假象,二是造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寫在前面的話》)
人有甚麼進步?幾千年都過去了,要從身體看,還是一鼻子兩眼兒,沒甚麼進步,不但沒有進步,還有退步。……文明人,都是嬌氣得不得了。(《寫在前面的話》)

戰爭,除了短兵相接面對面的肉搏,絕大多數情況都是躲在武器後面打,誰都想找個稱手的傢伙,隔老遠,就能打到對方,而對方卻夠不着自己。……這是古往今來一切武器發明者的共同追求。力量大、速度快、距離長,加精確打擊,一樣不能少……。(《寫在前面的話》)

2016年6月5日星期日

李零《唯一的規則:〈孫子〉的鬥爭哲學》摘錄 (一)

兵不厭詐的意思是挑戰規則。唯一的規則,就是沒有規則。(《題辭》)
我們生活的世界是由大國的商業鉅子及其代言人所控制的。(《香港版前言》)
人對利益的服從,要遠遠勝過道理。(《香港版前言》)
很多坦言詭詐者,其實都是老實人……。狡猾的政客和奸商都是只幹不說。只說不幹是,只幹不說是。如果再把包裝成道德,就是更大的。(《香港版前言》)
商業道德講甚麼?講的是一個字,和正好相反。(《香港版前言》)
價廉商品,全在外面造;髒活累活苦活、破壞環境作賤身體的活,全都轉移出去,只剩金融、高科技。我耍錢,你幹活;我動腦子,你賣力。樹從外面砍,油從外面採,礦從外面買,藍了自己的天,黑了人家的地,多好,好到還有何不食肉麋的罵人特權。(《香港版前言》)

兵法是一種處於高度對抗狀態下,急需靈活反應,判斷勝於認知,行動勝於言語的思維方式。行動者的所有認知,都是知之不知,千瘡百孔,充滿懷疑、猜測、危險性和不確定性。朝好了講是藝術,朝壞了講是賭博,特別不像科學。我一直認為,這更接近人類思維的真相,也更能反映人類認識的全體。(《自序》)

2016年5月22日星期日

讀李零《唯一的規則:〈孫子〉的鬥爭哲學》有感

維基百科圖片:《孫子兵法》
說起中國古代兵法典籍,多數人應該會――只能――想起《孫子兵法》。的確,無論古今中外,《孫子》一書都是職業軍人、乃至平民百姓認識、修習兵法的必讀之書。據《韓非子‧五蠹》所載,在戰國時期,「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而今時今日,縱使並非人人家中都有本《孫子兵法》,但在書店和圖書館裏,總會找到它的「身影」。
雖然《孫子》一書只有十三篇,僅五、六千字,與《老》、《易》相若,比起《墨》、《莊》、《荀》、《韓》等卷帙浩繁的鴻篇巨著,可謂簡要得多,但其哲學思想卻與其他諸子經典同樣深邃,絲毫也不顯淺。所以,對未曾經歷軍旅生涯、未有指揮士兵作戰經驗的平常人而言,讀《孫子兵法》,總會覺得某些篇章難以理解,當中尤以〈形〉、〈勢〉、〈虛實〉三篇為甚。
網絡圖片:李零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李零所著的《唯一的規則:〈孫子〉的鬥爭哲學》,就是旨在以淺白的方式,為平常人解讀《孫子》十三篇,並探討書中藴含的鬥爭哲學。可惜,儘管作者在〈寫在前面的話〉已經清楚說明,「兵法……就是以鬥爭求生存的哲學」,但書中深入討論鬥爭哲學的篇幅確實不多,反而――可能是囿於李氏在文字學的專長――古字解義的部分卻非常詳細。除此之外,作者亦在書中提及不少古代軍事「冷知識」,諸如周代兵役制度、軍隊編制、攻城器械和戰術、城牆高度和厚度等,均可以在此書中找到參考。所以,若讀者希望從書中看到關於鬥爭哲學的思辨,則很可能大感失望而掩卷嘆息。然而,讀者如果想透徹了解《孫子兵法》的內容,以及認識與春秋戰國時代相關的軍事知識,則此書仍有可讀之處。
網絡圖片:書本封面
對我而言,此書缺乏哲學內容,固然是一大失色之處,但作者在書中也寫下不少具哲學意味的語句,言簡意賅,十分值得討論。
就像此書書名――「唯一的規則」――究竟何意?原來,作者在〈題辭〉解釋:「唯一的規則,就是沒有規則。」他在〈寫在前面的話〉補充:
「科學之所以叫科學,有一條非常重要,就是它總結出來的東西,都是屢試不爽可以重複的東西。《孫子》說,『兵無恆勢,水無常形』(《虛實》),怕的就是重複,上一次管用,下一次照搬,是兵家的大忌。在戰場上,沒有甚麼是屢試不爽。」
誠然,戰爭過程瞬息萬變,無論是天氣、地形、兵力、糧草、軍械,以至於將帥的領導才略、應變能力和精神意志等,都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上一次用以制敵的致勝之道,是由於有相關因素的配合。今日如果「照辦煮碗」,再做一次,在缺乏相關因素的配合下,便有可能變成失敗之法。難怪作者會說:「真正的軍人,……一般都不寫兵書」。
網絡圖片:孫武
事實上,兵家不寫兵書,不是不想寫,而是寫不出。因為,戰場上沒有所謂「科學意義」上的兵法。既然今次總結出來的得失,下次未必用得着,則何必寫出來?孫武所著的《孫子》十三篇,本質上只是做戰略籌劃、行軍打仗時的「注意事項」而已,並非科學上不能違反的「定律」。正因如此,平常人會讀到「兵法有云:『窮寇勿追』」,但同時用兵如神的毛澤東卻有「宜將剩勇追窮寇」的名句。

看來,以兵書為兵法,僅是趙括之流;以兵法為兵書,方為孫武之材。

2016年5月8日星期日

香港相集

香港相集(第一第二第三部)經已上載至網絡,歡迎各位瀏覽

2016年4月23日星期六

易中天《品三國》及《品三國.續》摘錄 (五)

沉得住氣,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必需的素質。……當雙方勢均力敵的時候,比的就是誰更沉得住氣。如果敵強我弱,那就更得沉住氣。你想,敵人原本氣勢洶洶,你自己再沉不住氣,豈不是自取滅亡?所以,歷史上那些成功的政治家、軍事家,往往都是後發制人。所謂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就是首先要自己沉住氣(敵進我退),然後讓敵人沉不住氣(敵駐我擾),最後才能克敵制勝。(第四十四回《坐斷東南》)
作為個人,自然不妨像伯夷、叔齊那樣不食周粟,或者像魯仲連那樣義不帝秦。但作為政治家,就不能只考慮個人的道德聲譽和道德感,更要考慮天下大勢和國家利益。……也就是說,政治家應該審時度勢,因時制宜,深謀遠慮,考慮國家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不要逞匹夫之怒,也不要教條主義。(第四十一回《坐斷東南》)
人,不可沒有是非,沒有善惡;不能沒有正義感,更不能姑息養奸。但是,凡事都要有一個。清濁要明,不可太明;善惡要分,不可太分。大奸大惡當然不能縱容,小毛病就不必太較真。……要知道,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嶢嶢者易折,皎皎者易污。為我獨清的結果必然是怨聲載道、眾叛親離。(第四十七回《逆流而上》)
某個歷史人物成為英雄,主要是因為當時的條件和局勢。……條件和局勢比個人的品質和素質更重要。(結束語《滾滾長江東逝水》)

軍閥要成氣候,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中央政府垮臺,或者名存實亡。中央控制不了地方,豪強就稱霸;文官治理不了國家,軍閥就橫行。(結束語《滾滾長江東逝水‧門閥遇到軍閥》)

2016年4月9日星期六

易中天《品三國》及《品三國.續》摘錄 (四)

對於……一個有理想的人來說,沒有甚麼比理想的破滅更為痛苦。(第二十七回《進退失據》)
文人兼才子多半有個通病,就是恃才傲物,目空一切。(第二十八回《借刀殺人》)
不管你做甚麼,做工也好,做官也好,做生意也好,做學問也好,歸根結底是做人。做人是最根本的,只有做人成功,其他事情才會成功,否則就只能得逞於一時。(第三十回《奪嫡之爭》)
你利用別人,別人就不利用你?你算計別人,別人就不算計你?利用別人的必為別人利用,算計別人的必為別人算計,引狼入室的結果一定是玩火自焚。(第三十一回《乘虛而入》)
在多邊政治關係中,從來就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敵人可以變為朋友,朋友也可以變為敵人,全看利益所在和形勢如何。(第三十三回《白衣渡江》)
「慣壞了的孩子有兩個特點,一是任性,二是天真。因為慣壞了,所以任性;因為是孩子,所以天真。……慣壞了的孩子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罵人。(第三十四回《敗走麥城》)
無論是轉移注意力,還是加強凝聚力,戰爭都是最好的手段。一個國家,如果處於戰爭狀態,管理和治理起來就順手得多。要整治或者鎮壓反對派,也便當得多。(第四十一回《以攻為守》)

2016年3月25日星期五

易中天《品三國》及《品三國.續》摘錄 (三)

一個人所說必須真實,但他沒有義務也沒有必要把所有的真實都說出來。(《附錄二‧我的歷史觀》)
真小人……比偽君子更可愛,也更可靠,因為至少他不裝,不假,不作偽。……真小人偽君子在本質上都是惡。真小人是小人,偽君子就不是?也是。那麼,區別在哪裏呢?也就一個字:裝。偽君子裝(偽裝),真小人不裝(真實)。從這個意義上講,真小人反倒更接近於善。(《附錄二‧我的歷史觀》)
肆無忌憚無法無天固然可怕,但在真小人,確實明着來,我們至少有所警惕,可以防範。偽君子就相反。甚麼是偽君子?就是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廉恥之心早已蕩然無存,卻裝出一副還有的樣子。這就更加厚顏無恥,也更麻煩。因為你既不知道他是真是假,又不知道他是善是惡。請問,你是防他呢還是不防?再說了,誰都知道,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如果滿世界都是偽君子,那你可是防不勝防。請問,誰更可怕?(《附錄二‧我的歷史觀》)
對於歷史人物,確實要有歷史之同情,要看到他當時的那些處境和原因。最後我們得出的結論,也不應該是個人品質的優劣,而是制度的問題。簡單的把歷史人物分為好人和壞人、善人和惡人、君子和小人,是沒有意義的。人性中不會純粹是善,也不會純粹是惡。壞人也有好心,惡人也有善意,小人也曾想做君子。我們要弄清楚的,就是這些原本也有好心和善意的人,是怎麼變壞變惡的,如果有此可能的話。(《附錄二‧我的歷史觀》)
聖人不能違時,亦不失時矣也就是說,時機不到,條件不成熟,你不能硬來。時機到了,條件成熟了,也不能坐失良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機遇是不會兩次惠顧同一個人的。(第二十五回《半途而廢》)
但凡做大事的人,總會有人說好,有人說懷,根本就不可能人人都說好。所以,做大事的人,都是把毀譽置之度外的。(第二十七回《進退失據》)

2016年3月6日星期日

易中天《品三國》及《品三國.續》摘錄 (二)

單靠保守,是守不住的,又時候還得以攻為守。(第十九回《必爭之地》)
但凡……重大的決策,都只能是對政治利益進行反覆掂量,對成敗得失進行反覆權衡之後的選擇。(第二十一回《臨危受命》)
但凡使用空城計者,誰不是兩手準備?誰又能萬無一失?(《附錄一‧心平氣和說空城》)
權利都是對等的。你有說(包括說和不說)的權利,我也有聽(包括聽和不聽)的權利。我不能要求你說的都對,都有道理,都負責任,你也不能要求我都聽,都同意,都接受,甚至不能要求我都回應。(《附錄二‧我的歷史觀》)
世界上只有偽君子,沒有偽小人。為甚麼呢?因為惡是不需要作偽的。(《附錄二‧我的歷史觀》)
何以證明人類是追求善的呢?只有偽善沒有偽惡就是證明。甚麼是偽?就是偽裝、假冒。為甚麼要偽裝、假冒呢?當然是因為人類認同善。……其實,追求二字,本身就意味着這個東西,或者本來沒有,或者容易喪失,否則就不必追求了。(《附錄二‧我的歷史觀》)
道德的底線……是別人監督不了的。因為底線來自良心,良心屬於每個人自己。一個人如果不講良心,別人是拿他沒辦法的。……實際上所有的道德,真正的善,都是不要別人管,也是別人管不了的。(《附錄二‧我的歷史觀》)
一種道德如果違背了人的本性,或者逼得人們去作偽,那就一定是偽道德。同樣,一個人如果違背自己的天性和本真去做人、去說話,那就一定是偽善。(《附錄二‧我的歷史觀》)

2016年2月21日星期日

易中天《品三國》及《品三國.續》摘錄 (一)

幫助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不要讓他覺得受了施捨,欠了人情,更不能老是提醒別人受了自己的幫助。(第六回《深謀遠慮》)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它比說多少好話都管用。(第八回《鬼使神差》)
料事如神者,實際上是料人如神。所以,琢磨計謀是沒有用的,你還是琢磨人性吧!(第八回《鬼使神差》)
華而不實愛擺譜的人,是從來就成不了大事的。(第九回《一決雌雄》)
田豐實在是太清楚袁紹的為人了。如果打了勝仗,心裏高興,還有可能釋放田豐出獄,一方面顯示他的寬宏大量,另方面也可借這個反面教材來證明自己的偉大英明。打敗了仗,惱羞成怒,便一定會遷怒於別人,拿別人的人頭來給自己出氣,殺正確的人來掩蓋自己的錯誤。這樣的人真不是東西!(第十回《勝敗有憑》)
名人和能人是兩個概念。名人並不一定就有真本事,他們往往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第十一回《海納百川》)
時事也好,兵事也好,說穿了都是人事。只有精於人事,才能明於時事和兵事啊!(第十四回《天生奇才》)
自信……恰恰是英雄人物的魅力所在。自信的人是有魅力的,有魅力的人是有吸引力的。(第十八回《江東基業》)

2016年2月7日星期日

讀易中天《品三國》及《品三國.續》有感

網絡圖片:《品三國》封面
二零零六年,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應中國中央電視台之邀,擔任歷史教育節目《百家講壇》的演講嘉賓,以「品三國」為題,為觀眾講解這段膾炙人口的歷史,並其後以五十二集的演講內容為基礎,在香港先後出版《品三國》及《品三國.續》二書,大受好評。
《品三國》一書分兩篇,每篇十二回。易君由首篇〈魏武揮鞭〉開始,講述曹操的身世和本性,及其奉迎獻帝、摧滅群雄的崛起之路,又論及官渡之戰中,曹操勝袁紹敗的因由,繼而於次篇〈孫劉聯盟〉中,剖析劉表、孫權的性格心理,並還原魯肅、周瑜、諸葛亮等關鍵人物的真實形象,洗去演義的色彩,釐清赤壁之戰的種種疑雲。
至於《品三國.續》一書,顧名思義是《品三國》的續作,形式上與前作無異,分兩篇,每篇十二回,而內容上則由〈三國鼎立〉(第三篇)開始,講述曹操在赤壁戰敗後,西征馬超、韓遂、張魯的歷史。易君在探究曹操誅殺孔融、逼死荀彧的真正原因後,把焦點轉移到蜀漢,既談及劉備詐取益州、關羽敗走麥城的事蹟,亦嘗試拆解夷陵之戰中種種不解之謎。
網絡圖片:《品三國.續》封面
全書以〈重歸一統〉為末篇,篇首分析諸葛亮秉政時,蜀國內部的人事派系鬥爭,繼而評議諸葛六出祁山、北伐曹魏的事功,到最後則以總結魏、蜀、吳三國的興亡,作為全書四十八回的終結。
易君「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在《品三國》及《品三國.續》各章回中可謂多有篤論洞見,當中最為發人深省者,應莫過於〈結束語.滾滾長江東逝水〉一篇。
撇除〈後記〉,〈結束語〉是《品三國.續》一書最後的篇章。「滾滾長江東逝水」一句出自明人楊慎的詞作《臨江仙》,亦見於羅貫中《三國演義》的開首。易君以此句作為這篇文章的副題,喻意從歷史長河的宏觀角度,來品評三國這段「是漢非漢,是魏非魏」的歷史。
誠如易君所論,「三國史」始自「黃巾之亂」,而終於「西晉滅吳」,時限雖然非常清晰,但從「歷史正統」的視角來看,卻是難以斷代。由「黃巾之亂」到「曹丕篡漢」一段屬東漢,由「曹丕篡漢」到「西晉滅吳」一段則屬魏晉南北朝。若然我們把「三國」結合到「魏晉南北朝」,視為一整段歷史,再放大視角,上以秦、漢為始,下以隋、唐為迄,則會發現一個十分有趣的歷史現象。
網絡圖片:易中天作客《百家講壇》
在魏晉南北朝以前,是秦、漢兩個統一王朝,惟其國祚「前短後長」,即秦祚短,漢祚長,而在魏晉南北朝以後,則有隋、唐。隋、唐亦是統一王朝,其國祚也是「前短後長」,即隋祚短,唐祚長。夾在秦漢、隋唐之間,則是一個「半統一半分裂」、為時長達三百六十九年的「魏晉南北朝」。
的確,歷史引人入勝之處,在於「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非但「勝舊人」,更是重演「舊人」故事,借用崔護《題都城南莊》一詩,真可謂「桃花依舊,人面全非」。隋、唐兩朝的歷史可謂與秦、漢如出一轍,而問題是:中國的歷史由秦、漢走到隋、唐,中間的「魏晉南北朝」究竟扮演着怎樣的角色?
其實,「魏晉南北朝」只是一眾分裂割據政權的統稱,時限由「曹丕篡漢」到「隋朝平陳」為止,上承炎漢沉疴腐敗之局面,下啟李唐恢宏強盛之氣象。當中出現過的政權包括:曹魏、蜀漢、孫吳、兩晉、五胡十六國、南朝的宋、齊、梁、陳、北朝的拓跋魏及後來的東、西魏、北齊、北周。除司馬氏的西晉曾短暫統一之外,其餘時間均為紛亂之局,其他政權均僅偏於一隅。當時,列國征伐未息,宮廷篡弒不斷,用易君之言,可謂「城頭變換大王旗,你方唱罷我登場」。
網絡圖片:魏晉南北朝政權更迭圖
評論「魏晉南北朝」這段分裂混亂的歷史,傳統觀點只着眼於人的素質,即君主的仁賢愚暴,臣僕的忠貞奸佞。論者以為某朝某國之所以強盛一統,是由於賢主執政而忠臣獲用;相反,某朝某國之所以衰敗潰裂,乃出於暴君在位而奸人得寵。此等論調雖無謬誤,然不免「只見樹葉而不察森林」。因為,君臣的品德才幹固然重要,但放眼於歷史長河,個人素質就如滄海一粟,可謂微不足道。
在《品三國.續》第四十八回〈殊途同歸〉一文中,易君跳出「個人素質」的思想藩籬,把魏、蜀、吳的興亡,放入由秦漢到隋唐、歷時長達一千一百多年的歷史大趨勢裏分析,指出三國的實際開國君主——即魏武帝曹操、漢(蜀)昭烈帝劉備、吳大帝孫權——皆非出身於「士族」,而魏晉南北朝卻是「士族」的黃金時代。換言之,曹魏、蜀漢、孫吳均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的「非士族政權」,實屬歷史長河中的異數。
網絡圖片:西周宗法制示意圖
(圖中的諸侯、大夫、士皆為貴族)
所謂「士族」,據易君論釋,乃指自兩漢以降,累世為官,聲望盛隆的世家大族,如據陳壽《三國志》所載,「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弘農楊氏,以及後來篡魏滅吳、結束三國時代的河內司馬氏,均是「士族」的典型例子。正因為「士族」子弟無不繼承父兄事業,世代為官,東漢末年的官位可謂已遭「士族」壟斷、把持,形同世襲,而出身卑微、遐邇不聞的「寒門庶族」,要進入官場,甚至攀上三公的高位,成就「布衣卿相」的佳話,實在比登天更難。
然而,中國的歷史發展從秦始皇滅六國、廢封建、行郡縣以來,便走上「君主集權」之路。在「君主集權」的歷史大趨勢下,在周代既壟斷政權,又世襲官位的「貴族家臣」,最終無可避免要退化為宋代以來,既不能壟斷政權,又不能世襲官位的「庶族官僚」。千百年來的歷史實驗證明,透過科舉考試而晉身官場的「庶族官僚」,比起利用家聲門望而躋身朝廷的「士族縉紳」,或倚靠血緣關係而世襲官位的「貴族家臣」,更符合「君主集權」的需要。因為,在皇權之下,便是一眾白衣出身的官員。他們毫無世家大族的背景,力量如同一盤散沙——用國學大師錢穆的說話,就是「自由」和「平等」,自然對高高在上的皇權誠惶誠恐,絕無威脅可言。
網絡圖片:陳群「九品中正制」示意圖
(此制為士族壟斷官場提供法理依據)
雖然,歷史的發展要由既壟斷政權,又世襲官位的「貴族家臣」,演變為既不能壟斷政權,又不能世襲官位的「庶族官僚」,但變革總不能一蹴即就,中間需要有過渡階段,而歷史則選擇了不能壟斷政權,但能夠世襲官位的「士族縉紳」做主角,讓他們在魏晉南北朝這段過渡時期裏擔綱演出。當然,「士族」的戲份終究還是隨着隋、唐兩朝「科舉制」的興起,而漸漸退出歷史舞台。
據易君於〈結束語〉之論,「士族」早於東漢時期已登上政治舞台,並有望承接劉氏江山,成為壟斷政權的主人翁。可惜,自黃巾、董卓之亂,群雄割據,「門閥遇上軍閥」,加上官渡一戰,名震當世的「士族」代表、袁氏家族徹底覆滅,令「士族」主政之路受阻。幸而,依附曹魏的「士族」用陳群「九品官人之法」「借屍還魂」,終使河內名門司馬氏家族執掌魏政,滅蜀篡魏平吳,開創西晉之一統。
寫文至此,不禁興嘆,亦令我想起九十年代中國中央電視台開拍的、堪稱經典的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該劇的片尾曲名曰《歷史的天空》,有以下兩句歌詞:
「興亡誰人定,盛衰豈無憑」

回顧歷史,盛衰固然有憑,但興亡又豈嘗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