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5日星期六

錦城追憶:二零一一冬大阪之旅回顧 (十八) —— 相集

《錦城追憶:二零一一冬大阪之旅回顧》的相集(上部下部)經已上載至網絡,歡迎各位瀏覽。

2014年10月11日星期六

錦城追憶:二零一一冬大阪之旅回顧 (十七) —— 鳥倦知還



門松
來到第十四日上午,天空雖然仍舊一片蔚藍,是外出拍照的好時機,但我早已於昨天,把大阪市、府內各主要的名勝都遊覽了一遍。所以,這趟旅程在當天可謂已經到了尾聲,再無景點值得參觀。有見及此,我利用當天空餘的時間,漫步酒店附近的商場及大街小巷,觀察日本人平常的生活文化。
時值歲末,街頭各商舖,包括我下榻的酒店,都在大門前擺放門松,慶賀新年。新年對中國人和日本人都是重要的節日,但兩地歡度佳節的時間卻有所不同。中國的新年,又名為春節,是指農曆正月初一到十五,而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亦曾使用農曆來計年,因此古時候的日本人,也像現在的中國人一樣,慶祝農曆新年。然而,日本自明治六年轉用西曆紀元之後,時下大多數地方,除琉球群島外,均已不再視舊曆正月為新歲之始。所以,日本的新年是從西曆的元旦,即一月一日開始,到三日而結束。
門松
日本人習慣在新年期間用門松裝飾門口,作為迎神的標誌。一般而言,要一直擺放到一月七日左右,送完神後才拆撤。門松是一種用松、竹等綠色植物組成的大型盆栽,盆中青竹高立,兩旁襯以繁茂翠綠、向上挺立的松枝幼葉,盆邊則掛上鮮艷的紅花白瓣,予人生生不息、喜氣洋洋的感覺。當中,最有趣的部分還是,青竹頂部削尖而成的斜面,令中空的竹心,驟眼看活像一個大嘴巴,張口大笑。我覺得,任何人只要路過,看見了門松,都會會心微笑,為新一年添上「正能量」。
從酒店房內遠望新大阪
到了翌日,早上的天色依然晴朗,和煦的陽光普照整個大阪市區,為市民送上溫暖燦爛的一天,亦似為二零一一年畫上完美的句號。與旅程的首日一樣,我七時許便起床梳洗,收拾行裝,約四、五十分鐘後,到樓下大堂辦理退房手續。其後,我攜着行李,步出酒店,走到新大阪站,購買關西機場快線列車的車票,並持票入閘,沿扶手電梯落到月台,在台上等了幾分鐘,列車便到站。不久,車門打開,我便登上車廂,放好行李,安坐於絨椅上,靜候列車出發,前往關西國際機場。
從列車車廂內眺望淀川
我所乘搭的是一列屬於西日本鐵路的特急列車,稱為「遙(はるか)」號列車,主要行駛於東海道本線、大阪環狀線、關西本線、阪和線與關西空港線上,負責接送來往關西機場與大阪、京都等都會地區的市民。列車在站內停了沒多久,便緩緩開出,逐漸加速。我在車廂內,看着眼前的建築,在藍天的襯托下,飛快掠過,就像記憶回帶,令我想起兩週前,初臨日本的情景,以及這段時間裏,遊覽大阪的每一節片段。眨眼間,兩週的旅程已成過去,快樂的時光,總流逝得特別快,實在令人感慨不已。
維基百科圖片:京瓷大阪巨蛋
列車很快離開東海道本線的路段,進入了大阪環狀線。沒多久,在列車左側窗口出現了一座巨大的圓桶形矮建築,其頂部以灰為色,呈圓球形,用一塊塊鋼板鑲成,而圓邊則捆着一條粗大的、呈波浪形的鋼製圓管,使整個頂部恰像水中半浮半沉的大球,驟眼看,令人以為是游泳池、水族館一類的設施,但其實這座建築就是著名的「京瓷大阪巨蛋」棒球場,又名大阪圓頂球場,或簡稱「大阪巨蛋」。當時,太陽高懸於東,日光照落球面和周邊的圓管,為其灰沉的外色添上耀眼的金光,並在球頂的邊沿折射出一道金絲帶,依伏在球面上,其情境之美,令人目不暇給。
關西國際機場連接橋
列車在「巨蛋」的左側繞了半個圈後,來到天王寺站,便稍作停留,然後進入關西本線及阪和線,往西南方向,駛往關西機場。上午九時三十分左右,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列車終於駛上關西國際機場連接橋。
連接橋又稱為天門大橋「R」,始建於昭和六十二年,竣工於平成三年,同年獲日本土木學會頒發「田中獎」,現由管理關西機場的公司經營。連接橋是一座雙層的桁架式跨海大橋,全長三千七百五十米,連接大阪府臨空市與關西機場,亦是機場唯一的對外陸路運輸通道。大橋的上層是高速公路,共設六條行車線,而下層則是兩對鐵路軌道,分別供西日本鐵路與南海電氣鐵路兩家公司使用。
下一站:關西機場
列車駛入了大橋的下層,過了兩、三分鐘,便到達關西機場站。我隨即攜帶行李,離開車廂,踏上月台,沿樓梯直上,持票出閘,來到一號客運大樓。大樓主要由意大利建築師倫佐皮亞諾和日本建築師岡部憲明設計,以玻璃和金屬建成,樓高四層,設南北兩翼,全長達一千五百米。大樓內商舖林立,設有無數具各國風味特色的食肆,以及售賣日本土產的商店,甚至連按摩店也有,以供旅客在候機時吃喝玩樂,購買手信,盡情消遣。
新華網圖片:關西機場人工島
結構上,大樓的第二層是國內航線的出發和到達大堂,而第四層和第一層則分別是國際航線的出境和入境大堂。我由第四層開始,在大樓各層逛了一圈,發覺其規模比香港國際機場的一號客運大樓小,質素也比香港的舊。畢竟,關西機場與連接橋一樣,建於平成早期,亦即九十年代初,與九十年代末才竣工啟用的香港赤鱲角新機場實在不可同日而語。
維基百科圖片:關西機場一號客運大樓
其實,當年日本之所以興建關西機場,是由於在昭和中期,近畿地方的航空運輸需求日漸增大,而大阪伊丹機場卻缺乏空地擴建,加上大阪府周邊用地吃緊,政府才決定,撥出一萬四千五百億日元,在臨空市對出五公里的海面上,填出一個面積達一千三百公頃的人工島,興建關西地區第二個國際機場。
候機大堂裏的中國青花藝術品
然而,由於大阪灣海底淤泥厚積,機場島從建設之日起就一直不停沉降,至今已經下陷了十多米。因此,從營業之初,機場公司已花費二千七百億日元,用於維修,以及在地下室內建造一道水泥牆,以防止海水滲入。
現時,機場正與三十一個國家、七十一個城市通航,而島上則設有一條長四千米的主跑道和一條長三千五百米的副跑道,以供每天大約一百零二班航機升降,使機場每年接待的旅客多達二千萬人次,為日本第二大「國際空港」。此外,關西機場是日本第一個二十四小時營運的機場,亦是全世界第一座民營的國際機場,而為應對旅客增長,新的二號客運大樓已於是次日本之旅一年後,即平成二十四年啟用,為廉價航空公司提供辦理登機手續的專門櫃位。
從捷運列車內攝停機坪
我在舊客運大樓內逛了一遍後,便在一家麵店裏,買了一碗熱烏冬,作為當日的早餐,飽吃一頓。十餘分鐘後,用饍完畢,我便在出境大堂內的櫈椅上休息了一會,之後走到國航的櫃位辦理手續,將行李寄艙,並領取登機證,然後進入禁區,排隊通過保安檢測,完成出境審查的程序。隨後,我行到禁區內國際離境大堂的南翼,乘搭機場捷運列車,前往閘口,準備登機。
從機艙內俯瞰大阪灣
在列車內,陽光穿透玻璃,照到每個角落,令車廂顯得與大阪市營地鐵的列車一樣,分外潔淨。我遠眺車外風景,想到即將離開日本,心中頓覺不捨。所以,無論窗外的是指揮塔、客機,還是平平無奇的跑道,我都細心凝望,想把它們盡收於眼簾,希望為這段難忘的旅程留下多一份珍貴的回憶。
下午大約一時二十分,前往北京的航班準備起飛,我持票登上機艙就坐。四十五分鐘後,飛機自關西機場起跑,慢慢爬升到高空,我把握最後機會,透過小小的舷窗,俯瞰碧藍的海灣,遙望漸漸遠逝的建築群,正式向大阪‑‑‑‑這個曾經給予我兩週快樂時光的城市‑‑‑‑道別,亦為人生首次出國旅行畫上圓滿的句號。

2014年9月21日星期日

錦城追憶:二零一一冬大阪之旅回顧 (十六) —— 梅田漫遊

梅田藍天大廈
在第十二日的早上,大阪市區、郊區上空,乃至整個大阪府,都被一層厚厚的雲團覆蓋,天色一片灰濛,不見陽光,絕非出戶拍攝的好時機。有見及此,我決定暫停外出遊覽景點,撥出時間,計算旅費開支,以便整理餘下的行程。
我發現,遊覽日本兩週所需的實際旅費比預算的大,在香港準備的旅費即將不敷應用。於是,我走出酒店,沿新御堂筋往南走,經過西中島南方地鐵站,登上新淀川大橋,越過淀川,再順着梯級步下大橋,沿橋底直行,行入城北公園通。我沿着橋底漫步的時候,發現垃圾遍地,雜物零亂不堪,雖未至於臭氣熏天,但與玉造筋等大街主道相比,可謂截然不同。我之前還以為日本街道潔淨,世上堪稱首屈一指。現在看來,日本人的整潔只不過是「形象工程」而已。
梅田藍天大廈
我沿着城北公園通往西南方向走,走過中津地鐵站,到達濟生會病院前的交匯處,便沿舊御堂筋往南行,行過幾個路口之後,就來到梅田地鐵站。然後,我行入站內的池田泉州銀行,用港元兌換日圓後,便沿路折返,回到酒店。
在酒店房內,我整理着景點的資料。我發現,大阪府的主要景點已經遊覽得「七七八八」,歷時兩週的日本之旅眨眼就要結束了,心裏覺得有點兒依依不捨,而腦海中則不斷重播着遊覽各景點時的經歷。的確,開心的時光總是很快流逝,無法避免。我雖不能留着開心的時光,但總能留下美好的回憶。所以,我就利用當日空餘的時間,爬梳我過往十餘日快樂的片段,好讓我將來逐一細味。
維基百科圖片:阪急娛樂廣場及摩天輪
到了第十三日,晨早的天空重現蔚藍,我於是決定乘着美麗的天色,在燦爛的陽光下,遊覽大阪之旅最後一組景點‑‑‑‑阪急娛樂廣場摩天輪及梅田藍天大廈。
我大約在正午十二時,乘搭地鐵御堂筋線列車到梅田站,出了站口,再走出與地鐵站相連的淀橋梅田百貨中心,便來到一七六號國道。然後,我橫過馬路,右轉沿新阪急酒店及阪急三番街旁的行人天橋和小巷,一直行到馬路,再右轉往南行,穿過鐵路橋底後,左轉橫過馬路,便到達阪急娛樂廣場。
阪急娛樂廣場又名「HEP FIVE」,當中「HEP」三個英文字母為「Hankyu Entertainment Park」一詞的縮寫。阪急廣場其實是一座大型綜合商場,集購物、美食、娛樂於一體,場內有售賣時尚流行服飾及日用商品的店舖,亦有美食街和休閒娛樂設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想必是猶如嵌入在廣場頂樓上的「HEP FIVE」摩天輪。
HEP Five 圖片:摩天輪夜攝
HEP FIVE」摩天輪日間以紅為色,夜裏則透過廣場頂層的射燈,把五光十色,投射到輪身。故此,無論日夜,摩天輪均為大阪市中心顯著的地標。摩天輪直徑達七十五米,轉動一圈需時十五分鐘。乘客可以在廣場七樓,登上裝有空調的吊艙,乘搭摩天輪。吊艙會從七樓緩緩上升,中途越過九樓頂層,最後升到離地面一百零六米後,便慢慢落下。在艙內,乘客可以遠眺生駒山、大阪灣,以至整個大阪市的景色。如果天氣晴朗,甚至可以看到兵庫縣的明石海峽大橋!
維基百科圖片:從空中庭園展望台眺望西梅田
我在廣場各層遊了一圈,覺得與香港的購物商場沒有大分別,而場內人流則絡繹不絕,有日本人,亦有外地旅客,他們樂意花錢購物,令週遭的情景一點兒都沒有經濟低迷的氛圍。
我走出商場後,便沿路折返,穿過小巷,登上行人天橋,走到淀橋梅田百貨中心對出交匯處的時候,就步下天橋,右轉沿一七六號國道直行,經過新阪急酒店,行到「芝田一」交匯處後,便橫過馬路,往西直走,然後穿越行人隧道,過了馬路,便來到梅田藍天大廈。
維基百科圖片:從空中庭園展望台夜攝西梅田
梅田藍天大廈建於平成五年,高一百七十三米,由兩棟大樓組合而成,外觀上酷像巴黎的凱旋門,而且具有耐震、防災等卓越的安全設計,並與大阪威斯汀飯店、「自然之森」、日本原始風景「花野新里山」等設施構成大阪著名地標‑‑‑‑「新梅田城」。
與阪急娛樂廣場一樣,梅田藍天大廈是一座大型綜合商場,其底層修建了重現大正、昭和時期大阪鬧市風景的飲食街‑‑‑‑「瀧見小路」,不但重塑了當時的唧筒井和掛在狐仙石板小巷店的布簾和格子門,亦令遊客可以品嚐到大阪名產之首的「什錦煎菜餅」及各種體現大阪庶民口味的奇珍美食。而在瀧見小路旁的市場,遊客可以搜尋到機械式時鐘、白鐵皮製兒童玩具、遠從歐洲回歸的碗盤和飾物、添油式打火機、收音機等懷舊物品,領略滄海桑田的時代變遷。
展望台官方圖片
而在頂層,則是年輕情侶談情說愛的浪漫聖地‑‑‑‑「空中庭園展望台」。展望台位於大廈的第四十層,猶如空中走廊一樣,連接着大廈的兩棟大樓。展望台以環形玻璃屋頂為特色,為遊客提供三百六十度全景觀的遼闊視野。在日間,遊人站在台上,除了可以盡覽整個大阪市的佳景,亦可以遠眺大阪灣外的淡路島;而在夜晚,台上的走廊閃爍着白色、橙色和青色光粒,在浪漫醉人的月色之下,一雙雙的情侶手牽手、肩並肩,既細看大阪市中心燦爛的燈火,亦憧憬組織美滿的家庭,共同為愛情、為人生添上幸福的色彩。

至於我的旅程,亦快要圓滿結束。我為梅田藍天大廈拍了些照片後,便沿路折返,行入淀橋梅田百貨中心,走到相連的梅田地鐵站,乘車返回酒店,準備完結歷時兩週的日本之旅。

2014年9月7日星期日

錦城追憶:二零一一冬大阪之旅回顧 (十五) —— 世博今昔 (下)

日本庭園門外景緻
出園後,我往前直行,經過和平玫瑰花園和民族學博物館,來到活動廣場然後右轉,走過大地池、現代美術森林、咖啡店及「水之廣場」後,便進入了自然文化園。
自然文化園位處紀念公園的西面,佔地九十九萬平方公尺,是集文化、體育、休閒、住宿等設施於一體的大型綜合園區。當年,博覽會結束後,大阪政府決定拆走世界各國的展館,並種植了各種花草樹木,使會場原址變成自然森林。現在,園內種植了四十八萬棵林木,各有特色,包括盡顯山村風貌的「採茶之鄉」、春天盛開油菜花和罌粟花,秋天則遍地波斯菊的「花丘」,以及為紀念博覽會召開三十五周年而建造的「現代美術森林」等。
路旁兩側大樹丫枝盡禿,氣氛肅殺
其中,在「山村」和「森林」部分,遊客可以親身感受到隨季節而變化的森林樹木、鳥語花香等自然風情,亦可欣賞到瀑布、流水和水車小屋等日本舊時山村的景致。遊客亦可以登上空中觀察路,從高處欣賞廣袤而壯麗的森林,而在觀察路和瞭望塔旁邊的「自然觀察學習館」,遊客可以透過豐富的插圖、照片和標本,了解大自然,並有機會親身和魚類、昆蟲等動物親密接觸,感受大自然的樂趣和可貴。館內亦定期舉辦手工製作及野外活動,包括採茶、挖筍、觀鳥、賞楓、染布等。
豉蟲池枯草叢生,一片荒涼
我由「水之廣場」一帶入園,沿路往西北行,順着櫻花小溪,經過水鳥池,而途中卻不見一朵櫻花,亦不見一隻水鳥,更不見一個遊人,只有溪水靜淌,冬風颯颯,吹動草木,枝葉蕭瑟作響,並在冰冷的池面畫上一圈又一圈的漣漪。我一直走到春泉及野鳥森林,覺得場景冷清,氣氛肅殺,便沿路折返。返途上,回想起昭和四十五年的熱鬧盛景,人頭湧湧,扶老攜幼,萬人空巷,生氣勃勃,對比眼前的凄滄悲涼,真有天淵之別。
園內的太陽能發電設施
當年,日本萬國博覽會,又名「大阪萬博」、「EXPO'70」,由「日本萬國博覽會協會」主辦,在吹田市的千里丘陵舉行,會期由三月十五日開始,到九月十三日結束,為期長達一百八十三日,是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首次主辦的世界博覽會。博覽會的會場佔地約三百五十公頃,由建築師丹下健三設計,主題是「人類的進步和協調」。展覽期間,計有七十七個國家、四個國際組織參加,共六千五百萬人次入場。其中,美國館更展出了「阿波羅計劃」帶回來的月球石頭,成為博覽會的焦點。
的確,四十年前的大阪萬博,至今仍為大阪人、乃至日本人所津津樂道。因為,萬國博覽會的成功,寓示着日本已經從戰敗後的頹垣敗瓦、百廢待興中恢復過來。自五、六十年代以來,日本人憑藉自身的優點,克勤克儉,奮發圖強,務實勤幹,積極進取,只用了短短的十幾二十年的時間,就已經將國家的經濟發展重新導入正軌,並與歐、美同躋經濟強國之列,成就了七十年代的黃金盛世,而且獲得世界各國的認同,至少表面上洗擦了戰爭期間血腥、殘酷的形象。
太陽能發電讀數板
可惜,高峰過後便是下坡之時。七十年代末期,日本經濟已呈衰弱之勢。到九十年代初,與歐、美等國簽訂「廣場協議」後,二十年來的經濟更是一沉不起。時至今日,繁華歡騰的景象早已逝去,而惶恐消沉的氛圍卻像夢魘一樣,纏繞着每一輩的日本人。我想,倘若沒有「廣場協議」的緊箍咒,以日本人優越的民族特性,能夠避免經濟泡沫爆破,擺脫目前的困境嗎?抑或,衰退積弱根本就是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不可避免的宿命?其實,小至個人,大至整個民族的盛衰,是有憑,還是無憑?興亡,是由人定,抑或由天定?難道,冥冥中真的自有定數?
園內林木
我邊思索答案,邊細步慢走,走過了荒草叢生的豉蟲池後,便重臨「水之廣場」。然後,我繼續往前走,經過沙池廣場及鬱金香花園,再登上山坡,便來到光葉櫸樹小山。我在小山上短暫歇息,隨後沿中津道往西北行,行經橡栗池、森林足浴、樅樹池、自然觀察學習館和萬葉之鄉,走到西大路,便爬上山坡,到達西大路廣場。我在廣場拍了照片,接着便沿西大路落山,經過山茶花森林與躍心池冒險廣場後,來到淺溪廣場。
在廣場的分岔路口前,我選擇順着下津道東行,跨過紅葉小河,再臨鬱金香花園及櫸樹小山,然後經過水車茶屋和採茶村莊,穿越梅林,走過陽光池後,便抵達現代美術森林。出了森林,就是活動廣場與太陽之塔。我從塔側左方繞過,沿斜路落到太陽廣場,再出南面主閘口,重返高速鐵道車站,乘車返回酒店,準備第十二至十三日的旅程。

2014年8月23日星期六

錦城追憶:二零一一冬大阪之旅回顧 (十四) —— 世博今昔 (上)

大阪高速鐵道的單軌列車
來到第十一日,早上的天空比前幾天多了些白雲,但天色仍算晴朗。我在酒店房間內遠眺窗外景色,看到片片白雲緩緩移過,而太陽則高懸於藍空中,時而探出頭來,照耀遊人,時而躲於雲後,收斂光輝。當日,電視台預告大阪府北部未來一、兩天雲層漸厚,天色會由晴轉陰。有見及次,我決定把握時間,善用蔚藍的天色,走出大阪市,向東北出發,到位於吹田市的萬博紀念公園遊覽。
從車廂內近攝列車路軌
上午九時半,我乘坐地鐵御堂筋線列車到千里中央站,然後轉乘大阪高速鐵道列車,前往萬博紀念公園站。與地鐵不同,大阪高速鐵道是單軌鐵路,即列車沿着一條架空路軌運行,而非使用兩條平衡的路軌。單軌鐵路的路軌以超高硬度的混凝土製成,比普通鐵路的鋼軌甚寬,而列車則使用橡膠輪胎,緊貼軌上及兩側行走。單軌電車可分為「懸吊式」和「跨座式」,兩者分別在於「懸吊式」列車的輪胎設在車廂之上,列車在軌道下行走,其外觀就像主題樂園裏的纜車和吊椅,而「跨座式」列車的輪胎則設於車廂之下,列車緊扣着軌道而行。
萬博紀念公園石碑
由於大阪高速鐵道是「跨座式」的設計,路軌特闊,加上列車裝有氣胎,所以列車行駛時,車廂特別穩定,絕少顛簸,而且噪音較少,使得車廂內分外寧靜舒適。我想,如果整個車廂改用玻璃裝嵌,每位乘客想必更留意車程中的每一分光景,俯看路軌下的車水馬龍,仰望頭頂上的藍天白雲,坐在靜謐的車廂中,感受着溫暖的日光如雨露般灑落全身,不知不覺便到達目的地。
上午九時三刻,列車到達紀念公園站。我出了站口,沿斜梯步下,走到刻有「萬國博記念公園」七字的石碑,然後沿着附近的行人天橋,穿過高速鐵道的架空路軌,遠遠看見紀念公園的地標‑‑‑‑「太陽之塔」,便知道已經到達公園南面的正門入口。
太陽之塔
我在入口旁邊的自動販賣機購買門票後,便入園參觀。甫入閘口,奔來眼底的就是紀念公園著名的大型雕像‑‑‑‑「太陽之塔」。「太陽之塔」,顧名思義,是一座以太陽為主題的巨塔,塔身用白石雕成,高七十米,呈圓錐形,底部直徑達二十米。塔身朝向入口的一面,刻上了代表「現在」的「太陽之顏」,顏上五官輪廓分明,活像人臉,似向每位遊客展露燦爛的笑容,而臉龐左右則繪上紅紋,像是掛着歡迎來賓的紅絲帶。至於背向入口的一面,則用黑漆畫上代表「過去」的「太陽之顏」。臉顏左右兩邊橫伸出來的,是太陽的雙臂,亦呈圓錐型,共長二十五米,而且略略翹起。塔頂則微微向南面大閘彎曲,並裝上代表「未來」的金色「太陽之顏」。
園內花草
「太陽之塔」由著名藝術家岡本太郎建造,是萬國博覽會的標誌建築。博覽會落幕後,展場內大部分的建築物被一一拆除,而「太陽之塔」卻獲得保存下來,作為紀念公園的標記。
我為「太陽之塔」拍了照片後,便沿右路從側繞過,走到活動廣場,然後沿東大路往東漫步,經過小船遊戲場,以及透過影像和照片等介紹博覽會當時情景的博覽會展館後,便來到「大芝生」。「大芝生」仿平原而建,是園內各類文化活動和慶典的舉辦場地。我在「大芝生」上踏草漫行、觀賞當地棒球隊的訓練後,便沿路北走,經過夢之池,到達東閘,然後往西行,走到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國立民族學博物館設於昭和五十二年,既負責民族學和文化人類學的研究,亦對公眾展示其研究成果,可謂集研究所、博物館於一體。館內收集了多達二十八萬件展品,分置於大洋洲、美洲、歐洲、非洲及亞洲等九個常設展區。透過這些展覽,遊客可以認識到不同民族的生活和文化,亦可感受到他們的奇風異俗。
心字池
我在博物館附近遊了一圈,隨後走到和平玫瑰花園及日本民藝館在館前休息了一會兒,便進入附近的日本庭園參觀。
甫入園,我即望見心字池。池水澄澈如鏡,雖時有微風吹撥水面,掀起一線又一線的波紋,但仍能反照天色。蔚藍的天空襯托着雪白的雲絲,緩緩飄動,在池面皆清晰可見。奇形怪狀的石頭,或灰或白,或大或小,或尖或圓,錯落有致,立於池邊,而高高的綠松,則伸出裊裊的枝幹,像舞伎般婀娜多姿,迎接遊人。她們與矮矮的紅灌依着石邊,立於岸上,一起襯托着發黃的草坡。遙望遠處,林木繁茂,有的丫幹盡禿,有的枝葉常青,有的金光火紅,一排接着一排,植於坡上,層次分明,與附近的綠松、紅灌、黃草、怪石,以至整個心字池,構成一幅醉人的庭園景色。誠然,庭園與博覽會同時而建,面積雖只有二十六萬平方公尺,但已匯集了當時日本國內造園技術的精髓,絕不失「昭和之名庭園」的美譽。
心字池
我在美景前拍了照片,駐足了好一會兒,然後往東行,踏上石墩,跨過池邊,經過杜鵑花小山、鯉魚池和旁邊的季節料理蓮花庵後,便到臨荷花池。時值寒冬,池中荷花盡已枯黃,而無論在池旁小徑上,抑或在池心木亭裏,都不見他人蹤影,場景冷清如斯。我沿路獨自走到池心的木亭,環顧四周,心中淒滄悲涼的感覺油然而生,不免嘆息。寒風吹掃附近的樹林,颯颯作響,像是向我哀鳴作別。我於是走出木亭,沿路往西走,經過菖蒲田,重臨杜鵑花小山後,便爬上山坡,細賞路旁的松柏。
山坡路上
松柏一株株整齊排列於黃坡上,雖飽受冬風吹刷,但綠葉依然茂盛,枝幹筆直向上,充滿朝氣。時陽光穿透薄雲,灑落每一片綠葉,每一條棕枝,更使松柏生意盎然,與荷花池之景形成鮮明的對比。我在路上細步慢走,邊感受着陽光流洗我身,邊細看着坡上的松柏,然後我穿過森林,落下斜坡,來到瀑布,欣賞流水淙淙,順溪而下,綿綿流向東南面的心字池。

陽光灑落紅葉
瀑布旁的紅葉滿掛於丫枝,有的隨風搖曳,有的飄落水面,隨溪水流走。陽光照透葉片,令紅葉發光發亮,更為迷人,亦令人彷彿置身於山水詩畫之中。我不禁在這優美的佳景前停留觀賞了好一陣子,拍拍照片。接着,我沿路往西南行,行過迎賓館後,便沿着溪流往東南一路漫步,經過竹林、千里庵茶室及洲濱,重回心字池,最後由正門出園。

2014年8月9日星期六

錦城追憶:二零一一冬大阪之旅回顧 (十三) —— 中島遊攝

中之島行人徑
在第十日,有見於早上的天空依然晴朗,我決定趁着美麗的天色,乘搭地鐵御堂筋線列車到淀屋橋站,到中之島走馬看花,遊攝一回。出了車站,我沿着土佐堀川北岸,一路往東走,走到中之島公園。
中之島公園乃坐落於堂島川和土佐掘川之間的水濱公園,總長約一點五公里,面積為十一公頃,建於明治二十四年,是大阪市首座公園。園內的「玫瑰園」、「玫瑰小徑」及「玫瑰廣場」栽種了約一百種、共四千棵玫瑰,在每年五月中旬和十月中旬,競相綻放,十分美觀,吸引不少遊客慕名而來,使得中之島熱鬧非凡。我在十二月下旬入園,當然沒有機會大飽眼福,因為「冬大人」初臨,鮮豔的玫瑰只好暫時卸下妝色,以待來年開春再爭艷鬥麗。然而,年末時候,園內各處裝上燈飾,在夜裏發放光彩,以迎接聖誕新年,卻是另一番浪漫景象。
大阪市中央公會堂
我沿着園內道路一直走,走到中之島東端,然後左轉往西北行,沿堂島川南岸往西走,穿過天神橋底,經過難波橋南端,便到達建於昭和五十六年、收藏了二千餘件中、日、韓三國的陶瓷作品的東洋陶瓷美術館。
過了馬路,在美術館對面,就是大阪市中央公會堂和大阪府立中之島圖書館。中央公會堂始建於大正五年,由當時的股票經紀人岩本榮之助捐款建造,內設兩個音樂廳及一個以特色菜餚著稱的飯店。會堂外牆以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紅瓦磚牆鋪砌而成,加上彩色玻璃窗、會堂內的樹枝形水晶燈,和根據日本神話「天地開闢」而描繪的天頂畫,使得整座建築充滿古典氣息。
日本銀行大阪支行
會堂旁就是中之島圖書館,館內收藏了許多關於大阪的文獻及古書,為研究人員提供珍貴的資料。圖書館由住友吉左衛出資興建,於明治三十七年落成,並命名為「大阪圖書館」,後改名為「大阪府立中之島圖書館」。及後,在大正十一年,圖書館用住友吉左衛的捐贈金擴建主館的左右兩翼,變成現在的規模。圖書館三層的石砌結構和銅葺圓形屋頂,使其在外觀上更顯得雄偉莊嚴,與附近的中央公會堂及中之島公園,躋身「大阪風景名勝一百選」。
朝日新聞大阪本社
我在美術館前右轉,沿中之島通西行,在大阪市役所旁左轉入御堂筋,到達日本銀行大阪支行。支行分新、舊兩館,舊館建於明治三十六年,由辰野金吾設計,採用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還參考了比利時國立銀行的外觀,而新館則建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其窗戶用鏡面玻璃裝嵌,力求將舊館的半球形屋頂映照得更美麗。
關西電力公司大樓 (中)
走過日本銀行後,我便沿着御堂筋往南行,到淀屋橋北端時右轉,然後沿土佐堀川北岸一直往西行,經過肥後橋北端,到達朝日新聞大阪本社。朝日新聞社創立於明治十二年,是報紙《朝日新聞》的發行機構,亦是國內最大的傳媒組織,一共設有五個本社與支社、二百八十四個國內報導室、三十一個海外報導室,以及二十一個印刷廠,在輿論界的影響力極大。
大阪國立國際美術館外型設計
離開朝日新聞社後,我就繼續沿路前進,經過關西電力公司大樓,走到筑前橋北端,便看見國立國際美術館及大阪市立科學館。國際美術館是日本國家級的美術館,亦是政府的文化事務代理機構。館內的展覽以當代藝術為主,遊客可以從作品的收藏到展品的陳列,感受到日本當代藝術的魅力外,亦瞭解到日本和世界藝術發展的新趨勢。
美術館旁就是大阪市立科學館。科學館於平成元年開幕,以「宇宙和能源」為主題,用「看得見、摸得着、遊得好」、淺顯易懂的方式,向遊客介紹了許多關於宇宙和能源的知識。館內配備了先進的放映機,以及無與倫比的音響效果,可以讓遊客通過直徑達二十七米的圓頂螢幕觀賞三十五萬個星球天體,體驗「身處宇宙,遨遊銀河」的奇幻旅程。
大阪市立科學館
我在館外拍了些照片之後,便沿路前行,經過常安橋、土佐堀橋的北端,走到大阪國際會議場。國際會議場於平成十二年竣工,場內的設施耳目一新,先進完善,可以滿足大型國際會議或慶典儀式的要求,對大阪在全球人才交流、資訊流通和物流配送等方面起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亦因而使大阪的國際地位不斷提升。

行經會議場後,我繼續漫步前行,走到船津橋頭南邊,到達中之島西端後,便右轉沿中之島通,一路往東行,穿過上船津橋底,經過堂島大橋、玉江橋、田簑橋、渡邊橋、大江橋的南邊,再沿御堂筋往南行,入淀屋橋站,乘搭列車返回酒店,計劃第十一日的行程。

2014年7月26日星期六

錦城追憶:二零一一冬大阪之旅回顧 (十二) —— 鶴見花博

公園石碑
時光飛逝,眨眼間便到了第九日。晨早的長空繼續一片藍天白雲。與上週日一樣,我決定到大阪市內著名的公園觀光。只不過,上週遊覽的是位於市中心的「大阪城公園」,而當日參觀的則是位於鶴見區與守口市交界的「花博記念公園鶴見綠地」。
「花博記念公園鶴見綠地」是日文漢字,所以讀起來有點兒奇怪,不像中文語法。其實,日文的「記念」即中文的「紀念」,而「綠地」則指「綠色地域」,當然亦可以理解為「公園」。由於「花博記念公園」佔地一百二十六公頃,地跨大阪、守口兩市,範圍包含大阪市鶴見區的「綠地公園」,為免遊客混淆,因此加上「鶴見綠地」四字於後,以玆識別。
紅林大道
當日上午九時許,我乘坐地鐵御堂筋線列車到心齋橋站,然後轉搭長堀鶴見綠地線列車到鶴見綠地站,出了站口,就是紀念公園的外圍。我行到太陽能計時塔,過了馬路,便步入紅林大道。紅林大道是園內的一條直道,兩旁種植了一排排枝葉茂密而畢直的喬木。年末時候,高大的喬木脫去清新的綠衣,換上火紅的冬裝,與妍麗的藍天互相輝映,構成一幅迷人勝景,引領着遊人不知不覺由馬路旁的入口,走到園央的池塘。

草坪上的風車
我在大道上漫步,邊細賞眼前美景,邊回憶起玉造筋的風光。我想,如果能夠把玉造筋的風景搬過來,令金楓依伴紅葉,想必會更引人入勝。我走到大阪市立環境學習中心生態地球館附近,便登上山坡,由山腳走到山腰,經過乾涸的荷花池和梯田後,再爬上山頂,便看見一座深棕色的風車塔聳立於廣闊的草坪中。
風車近攝
草坪在春夏時節,原是鮮花盛開的園圃。然而,到十二月下旬,嬌嫩鮮豔的花卉敵不過冬風無情的摧殘。她們不是褪色,就是凋萎,使得園圃裏只剩下綠中帶黃的小草,與風車塔在寒風的吹拂下,相依為伴。看來,嬌生慣養的花,不及「歲寒三友」般耐寒,始終經不起自然的考驗。
相比之下,草坪上的風車塔雖然不是大自然的生物,但絕對經得起風吹雨打,歷久常新。棕木砌成的塔身,襯托旁邊的森林,予人堅實、可靠、幹練的感覺。塔上白色的風車葉隨風而轉,隨雲而動,恰像時代的巨輪,見證着日本自九十年代以來,二十年間盛衰興敗的歷史變遷,亦訴說着人生變幻無常的亙古真理。
國際庭園其中一個展區––––加州花園
我在風車下拍了些照片後,便沿着主要道路,繼續往前行,走進國際庭園。國際庭園是整個花博紀念公園的「心臟地帶」,沒有國際庭園,整個公園稱不上是紀念花博的。因為,庭園裏劃分了不同的景區,集合了各國具有特色的花草樹木。雖然,與剛走過的草坪一樣,國際庭園裏不見鮮花,只見樹木,但園內還保留了當年用於參展的亭台樓閣等庭園設施,確實令人回想起二十年前,花博舉行期間的繁華景象。
大芝生
當年,世界博覽會和國際園藝博覽會‑‑‑‑又稱為「大阪花博」、「國際花與綠博覽會」、「花之萬博」或「EXPO'90‑‑‑‑共同在大阪市鶴見區和守口市舉行。博覽會由財團法人國際花與綠博覽會協會主辦,在平成二年四月至九月期間,展出世界各國、超過五百個品種的名花珍草,當中包括鬱金香、鼠尾草、玫瑰、大波斯菊等,為期長達一百八十三日,吸引不少遊客前來觀賞,使得會場人頭湧湧,好不熱鬧。

在池塘側遠望大芝生
博覽會閉幕後,大阪政府決定將展覽場地改建為現在的紀念公園,並增添農田、草坪、森林、馬場、溫室、池塘、博物館、泳館、球場等設施,使得公園吸引了各種昆蟲、水鴨、白鳥在園內繁殖、棲息外,亦為市民提供一處可供孩子玩耍、可供青少年露營、燒烤的好地方。
我在庭園裏漫步了幾十分鐘,然後步出庭園,沿着大路,走到「大芝生」。「大芝生」亦是日文漢字,即「大草坪」之意。大草坪位處公園的西南面,坪上的小草在冬風的蹂躪下仍見青綠,展現出「弱者生存」的適應力和生命力。坪邊則種下一株又一株的茂密高樹,作為草坪的「邊牆」,向遊人告示草坪的範圍。大草坪非常遼闊,我在坪上慢走,遠遠望見幾個成年男子站在坪上寫生,他們與身後的參天大樹相比,活像童話裏的小人國矮人,十分可愛。由於當天是週日,草坪上有不少休閒活動,有人在放風箏,有人在放狗,有人在野餐,有人在閱讀,連坪邊池塘中的水鴨,亦雙雙輕鬆暢泳,享受假日的陽光,而我則很想在草坪上模仿草原英雄,策馬馳騁,彎弓射大鵰。
在池塘裏暢泳的水鴨
當然,我純粹想想而已,但當我看到如此廣袤的草坪,我心裏便覺得,縱使日本經濟持續低迷二十多年,生活在大阪仍是幸福的事啊!大阪地處平原,故此政府可以騰出足夠的空間,興建廣闊的草坪,讓市民舒展身心。相反,香港地少人多,高樓林立,棲身之所尚且狹窄,更遑論要求政府效法大阪,修建廣闊的草場,以供市民之用。由此可見,一幅綠草如茵的草地,對香港人來說可謂十分奢侈!
湖邊水鴨
我沿路前走,走到位處公園南邊的花卉館。花卉館曾是花博的主要展館,亦是現時國內最大的溫室建築。館內種植着約二千六百種、共一萬五千株不同品種的花卉植物,包括藍色喜瑪拉雅罌粟、南半球的維多利亞百合等珍貴品種。花卉館的館頂和外牆由五千塊玻璃鋪砌而成,加上稜角高低錯落,起伏有序,使得外觀上看來就像一朵透明的睡蓮,伴着旁邊的翠喬綠灌,在藍天白雲下享受着日光浴。
白鳥飛翔
我在花卉館外圍慢走,遊了一圈後,便沿直路往東行,經過公園事務所和大阪市立鶴見體育中心,走到紅葉大道,然後向園央的湖邊行,行到餐廳附近,便再次登上山坡,沿着山腳,繞了一圈,最後走到園中心的大湖。
對我而言,大湖是整個公園裏景色最美、最有生機的地方。我站在湖邊,欣賞着藍色的湖水映襯天上的晴空,而冬風則吹拂我面,亦撥動着湖面,泛起層層波浪。湖中棲息着一群群的水鴨和白鳥,他們聚集一起,有些浮於湖面休息,在凜冽的寒風下,感受着和暖的陽光;有些則游上岸邊,漫步細走,「呀呀」鳴叫,俯啜着遊人的遺食;而有些白鳥就逆風展翅,利用強烈的風勢,把身體升高,把自己懸於空中,十分自在消遙。

我當然不會浪費如此有趣可愛的光景,我在湖邊逗留了一個小時,拍攝了不少白鳥飛翔、水鴨游戲的相片後,便離開湖邊,行到紅林大道,過了馬路,再走入地鐵站,乘坐列車返回酒店休息,準備第十天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