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4日星期六

錦城追憶:二零一一冬大阪之旅回顧 (八) —— 道頓繁華



難波廣場圖片:柏克斯花園
來到旅程的第六日,天保山摩天輪的預報完全不準確。一清早,市區上空已被一層灰白色的厚雲覆蓋,天色陰暗,不見陽光,天氣比昨天更差,完全不適合戶外拍攝。有見及此,我決定到難波、道頓堀,以及心齋橋等著名商業街漫步,看看大阪的繁華鬧市。
我乘搭地鐵御堂筋線列車到難波站,出了站口,就是難波廣場。難波廣場建於原大阪球場的遺址上,二零零三年十月正式完工開幕,是一棟由地下一層到地上八層、合共九層的大型商業、娛樂及購物中心,與香港的商場大同小異。廣場除了設有商店、餐廳、電影院外,還有稱為「圓形劇場」的戶外活動空間,以及可以聽到潺潺流水聲的頂樓庭園‑‑‑‑帕克斯花園。在園內,遊人可以一邊漫步環遊,一邊欣賞紅花綠草,還可以倚在櫈上休息,感受猶如都會綠洲的醉人美景。
道頓堀美食街
我在廣場內外各層遊覽了一圈,便折返到難波地鐵站,利用站內指示,帶引我走到站外的千日前通。然後,我沿着千日前通直行,到國立文樂廣場,往北走,穿過大街小巷,便到達道頓堀川東端。接着,我沿着堀川南岸,往西走,便步入集購物、美食、娛樂於一街的道頓堀。
道頓堀其實是日文漢字,因為中文的「堀」同「窟」一樣,解作「洞穴」,而日文的「堀」則表示「河溝」。顧名思義,道頓堀就是一條河道,與木津川及東橫堀川連接,全長約二千五百米。舊時,河道北岸是藝妓招待客人的地方,而南岸則是劇場的聚集區。現在,兩岸皆以食店、商舖、戲院及娛樂場所聞名於世,是大阪主要的旅遊區,亦是大阪人所謂「吃到倒」飲食文化的發源地。
道頓堀美食街
沿着堀岸南北,有各家大大小小、多不勝數的餐館和酒吧,在外牆懸掛着巨型的霓虹燈招牌,吸引遊人光臨,品嘗地道美食。入夜後,五彩繽紛的光管和閃爍躍動的字幕,增添了道頓堀的活力;別出心裁的招牌和裝飾豪華的門面,則呈現出一派燈紅酒綠的繁榮景象。而在附近,有一條幽雅清靜的後街,名曰「法善寺小巷」。沿着小巷,門對門、一路排開的,則是一間間富有日本傳統特色的餐館。別看這些餐館門面小,每一間可都有半個世紀以上的歷史呢!街巷內各間食店價錢相宜,小吃可口美味,遊客在吃飽吃好的同時,也體會到何謂「吃到倒」的飲食文化。的確,不少大阪名人亦時常到街內光顧,道頓堀的美食街真不負「吃在大阪」的美譽!
心齋橋購物街
除了美食,遊客也可以在道頓堀川登船遊覽,細賞兩岸建築,而我則選擇徒步慢走,感受道頓堀的繁囂鬧市。我一路往西走,走到一家餐館用饍。用饍完畢,我便走到著名食店「蟹道樂」附近,然後右轉北行,步入心齋橋筋。
心齋橋筋以心齋橋為名。心齋橋原建於元和八年、開鑿長堀川之時,當時為一道橫跨長堀川、總長十八間、闊兩間半的木橋。到明治六年,改建為鐵橋,是當時日本罕有的建築。明治四十二年的時候,又改成石橋。到昭和三十九年,長堀川被填平,心齋橋亦因此被拆除。
心齋橋購物街
雖然,心齋橋早已消失於大阪市區中,但附近的地區遠在三百八十年前的江戶時期,已經是熱鬧的商貿地點。直到現在,心齋橋依然是大阪著名的商業購物街。心齋橋商業街,全長六百米,範圍包括御堂筋東側的心齋橋筋,以及西側的地鐵心齋橋站地下商業街。在心齋橋筋兩旁,排列着百貨、和服、西服、鞋履、珠寶、餐飲等各式各樣的店舖,滿足遊客不同的需要。而在兩旁的店舖樓頂之間,則建有拱形天棚,方便遊客在日曬雨淋的時候,也可以盡情購物。
我沿着心齋橋筋一直往北行,行到本町通,我便沿路折返,走到「蟹道樂」附近,重臨道頓堀。然後,我往西走,穿過御堂筋,到達道頓堀二丁目商店街後,便重返難波地鐵站,乘搭列車返回新大阪,期望第七日的天氣會陽光普照,讓我可以拿着相機,再到外面拍攝美麗的風光。

(部分文字摘錄自「大阪會展及觀光協會」網頁:http://www.osaka-info.jp

2014年5月4日星期日

錦城追憶:二零一一冬大阪之旅回顧 (七) —— 海遊觀摩 (下)



海遊館圖片:天保山廣場內的裝潢
天保山廣場坐落於海遊館旁,廣場內除了有寬敞的中庭,以供團體舉辦特別活動外,還有為數約一百家的商舖,其中包括售賣衣服、日用雜貨、關西特產的購物店;以牛排、海鮮、義大利麵、中國菜、壽司、烏冬麵、大阪燒等美食為主題的餐廳;以及製作漢堡、中式家常菜、蓋飯、烤章魚球、冰淇淋等小吃的速食店。
廣場夜照
我走入廣場,發現場內雖然不是杳無人煙,但以中午時分計,人流總不算多。我在一家餐廳點了一些炒麵,吃飽後,便行出廣場,爬上樓梯,走到鄰近的天保山摩天輪,購買門票後,隨即登上車廂,觀賞大阪市及其海灣的景色。
可能當天不是公眾假期,前來遊玩的市民十分稀少,才使我可以不用排隊就能乘搭摩天輪。我走進車廂後,便靜坐起來,等候巨輪緩緩轉動,令車廂升上到半空,但我發現,巨輪轉動的時候,廂頂與轉輪的接駁位,像沒添加潤滑油似的,頻頻發出「呃呃」聲,令我有一種不安的感覺,覺得車廂很可能因接駁位鬆脫,而掉到地上。
海遊館圖片:天保山摩天輪車廂
也許是我杞人憂天吧,摩天輪最終把車廂安全升到空中,並徐徐靠近輪頂的位置。這時,我倚靠窗邊,欣賞壯麗的藍灣反射着天上的白光,在海面上泛起點點銀鱗。在半空中,海上的船隻顯得細小,並拖着一條條「白尾」,在水面上像蝸牛般慢慢航行,我也看到海遊館像一個漆上紅藍二色小盒子,安穩地放在海岸邊,而館旁的遊人則看似小螞蟻,在地上爬走。
不一會,車廂便到達輪頂的位置,並漸漸下降。這時,我坐到另一邊,以觀望遼闊的城市景觀,感受着繁華的氣息。我看着天保山大橋上的車流,像安治川的河水一樣,延綿不絕;我望着大阪市內的道路,縱橫交錯,車水馬龍,而建築群,則高高矮矮,密密麻麻,像似鋪滿每一寸、每一尺的土地,令我不得不驚嘆我們人類的科技和物質文明,是何等先進!可惜,當天灰黃色的霧霾籠罩着上空,使得如此動人的景色,顯得有點美中不足。
海遊館圖片:從車廂內外望安治川口
幾分鐘後,車廂降落,重回月台,工作人員打開廂門,我便從廂內躍下,踏上月台,走出摩天輪的範圍,步下梯級,沿路返回地鐵站,乘搭列車回到酒店休息,準備天色入黑後,再到海遊館、天保山廣場及摩天輪拍夜照。
下午四時許,太陽已經在海邊搖搖低垂,天色開始漸暗。要是在香港,太陽應該還會在空中高掛一、兩個小時,天色遠遠還沒變黑。其實,大阪的日落時分之所以比香港的早,是由於大阪的緯度比香港的高,地理上比香港更靠近北極。所以,在冬天,大阪的日照時間比香港的要短得多。
摩天輪夜照
我見天色變黑,便從酒店出發,重臨海遊館、天保山廣場及摩天輪。到達的時候,已經五點多,天色已經全黑,與香港八、九點的冬夜沒有分別。然而,可能是因為沒有了陽光的照曬,當晚的風勢在感覺上,比白天來參觀的時候凜冽得多,但任憑寒風如何吹打,也冷卻不了我心中那份拍照的熱忱。
我看見整個摩天輪都閃亮着紅紅的燈火,在黑夜的襯托下,予人一種神祕而高貴的感覺,亦似有不可明言的喻示。的確,巨輪的燈光與翌日的天氣有關,是一種預報天氣的途徑。若下一日是晴天,巨輪就會亮出紅燈;如果是多雲,則用綠燈表示;而若果會下雨,則用藍燈來預告。摩天輪的營運商用燈光來招徠顧客,確實非常有趣,但翌日的天色果真如輪燈所言,倒是另一回事。畢竟,世上沒有水晶球,誰都不知道明天發生的事。
露天茶座上的燈飾
我在巨輪下往天保山廣場前行,發現廣場正門外有一露天茶座,放置着長型木製檯櫈,上面則吊起了一排排的燈飾,連接着路邊一支支的燈柱和廣場的玻璃外牆。我從遠處望,感覺就像一面面金黃的、閃亮的帷幔,高高垂吊於空中。我走近細看,發現這些「金帷黃幔」,由一粒粒「光點」編織而成,十分神奇,而最令人驚嘆的,應算是「光點」的變化。因為,這些「光點」其實就是小燈泡,它們會定時由黃變白,而瞬秒間,又由白變黃,在其餘「金光黃點」的對比下,形成一絲絲直豎的「白線」,紛飛落下。我想,若有戀人坐於「帷幕」下,抬頭仰望,定必為此般美景所迷倒,因為這些「白絲」,看似流星也像雨。
聖誕樹燈飾模型
我在廣場正門及露天茶座的附近拍了幾張照片,然後便移步前行,走到海遊館與天保山廣場之間遼闊的空地。空地上有幾對情侶在偎依漫步,亦有些男女倚着燈柱,以柱上的金光球飾為襯托,自拍留念,更有一家大小、三五成群,聚在海遊館旁的「巨型聖誕樹」前,拍攝一張全家福。雖然,那棵「聖誕樹」並非真樹,而是館方有見聖誕節將至,為吸引遊客入內參觀,於是在館外用鋼架搭建了一座巨大的「仿聖誕樹」模型,並在模型上掛上閃動的銀燈,但遊客仍一批接一批,照個「不亦樂乎」!因為,那「聖誕樹」上的燈飾明滅有時,變化有序,能閃耀出不同的圖案,為在場的遊客添上節日的氣氛,送上溫暖的祝福。
其他燈飾模型
有如此浪漫的飾燈,想必在場的遊人,在寒風吹拂之下,心中仍不覺冰冷。誠然,在黑暗中,光明就是希望,就是前行的路向。那「聖誕樹」十分明亮,連海遊館的藍牆紅磚,甚至外型結構,亦照得清楚分明,似是在夜裏為訪客指示着海遊館的方向,而樹上的白燈,則映襯着館頂的綠光,營造出醉人的勝景,加上館方職員拿着擴音器,落力宣傳,難怪仍有遊客在晚上參觀海遊館。
其實,除了「聖誕樹」之外,館方亦製作了江豚、鬼蝠魟、鯨鯊、珊瑚、熱帶魚等「寵兒」的燈飾模型,一起放置在入口處附近的樓梯上,供遊人拍照。這些「寵兒」的「身上」,與「聖誕樹」一樣,掛滿了銀白的燈飾,十分明亮,連置身遠處的我,也可以在黑夜中觀賞到牠們生動、可愛、活潑、獨特的造型,而梯級邊沿一串串的「小藍珠」,以及繞上了藍、白小燈、整齊排列在空地上的小樹,更為在場的遊人烘托起聖誕的氣氛。
我在空地上逗留了好久,拍攝了「聖誕樹」和其它「寵兒」的照片後,便朝摩天輪的方向,離開廣場,並返回地鐵站,乘搭列車,到達酒店休息,預備第六日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