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6日星期六

易中天《書生意氣》摘錄 (四)


人生之中,甚麼事最重要?……是選擇。……甚麼事最難?……還是選擇。如果有人繼續問下去,那麼,我還樂意於告訴他:最痛苦、最折磨人、最能釀成悲劇的,也是選擇。(《選擇的證明》)
有甚麼,能比一個人……寧願用生命來換取的更寶貴呢?……一個人,也許可以做到不要金錢、名譽、地位,卻很難做到不要生命。生命,是一個生命體最不能放棄的一己之私。……因此,一個人,……如果連生死……都能超越,那就再也沒有甚麼可以規範他限制他了。……然而生命何其寶貴。不到萬不得已,豈可輕生?!所謂萬不得已,就是到了只有獻出生命才能證明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的時候。一切生命體都是要死的。在死與不死的問題上,我們其實並無選擇。所能選擇的,只是為甚麼而死,和怎樣去死。……問題只在於,怎樣才是「死得其所」?或者說,做出犧牲,究竟值也不值?(《選擇的證明》)
古人把死稱作「大限」,不是沒有道理的。此限一過,一切皆無。甚麼名譽、地位、財產,甚麼貧富、貴賤、榮辱,在死亡面前,都將化為烏有。所以,大限面前,最見真情;大限面前,最見風骨。(《選擇的證明》)
為甚麼在明明無論怎樣都只有悲劇結局時,人們仍不肯放棄選擇的權利,還要在最後關頭再選擇一次。難道不正是為了通過這最後的選擇,來證明自己無愧於生命,無愧於人生嗎?(《選擇的證明》)
當兩種意見都有道理卻又相互對立時,唯一的辦法,就是到一個更高的層次,或者到一個更帶根本性的問題那裏去找答案。(《懺悔與做人》)
「耳聞不如目見,來世不如現世」,中國人更關心的,還是自己當下、此刻的現實狀況:日子過得怎麼樣,有沒有飯吃有沒有官做等等。對於那些過於遙遠的問題,比如「人之初」或「世之末」之類,中國人的態度一般都比較淡漠,更傾向於把它們「暫付闕如」,或視為「無稽之談」……。總之,中國人對自己生前的事,最多關心到祖宗是否光彩榮耀,是否先前「比你闊的多了」;對自己死後的事,也最多關心到是否有一個棺材,一個墓穴,會不會「死無葬身之地」等等。總體上說,我們中國人是一個非常現世的民族……。(《懺悔與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