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日星期六

易中天《先秦諸子百家爭鳴》摘錄 (五)

歷史的發展並不以某個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第四章《儒法之爭》之《血染的思想》)
我們為甚麼要有君主,要有政長?墨子的回答,是為了「一同天下之義」(《墨子‧尚同中》)。那麼,為甚麼要「一同天下之義」呢?墨子的回答,是只有這樣,才能擺脫「若禽獸然」的無政府混亂狀態,從而「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兼相愛」。也就是說,在墨子看來,人類之所以要有政府,政府之所以要有首長(君主),不為別的,就是為了天下人的幸福。(第四章《儒法之爭》之《謀士的哲學》)
「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因此封土建國也好,列官定爵也好,都不是為了諸侯、大夫,而是為了人民(《荀子‧大略》)。(第四章《儒法之爭》之《謀士的哲學》)
一個思想家,如果見風使舵,首鼠兩端,看人下菜碟子,還有甚麼思想,又能是甚麼思想家?更何況,儒、墨、道三家是當醫生開藥方的。醫生看病,該怎麼治,就怎麼治;該開甚麼藥方,就開甚麼藥方,不能由着病人喜歡。(第四章《儒法之爭》之《謀士的哲學》)
你要堅持自己的思想,不考慮對方能不能接受,那就必須付出代價,即「道之不行」,自己的學說不能得到應用。……你的話要讓他聽得進去,你就得站在他的立場,替他着想,而且知道他想要甚麼。不想清楚這些,人家就不理你。(第四章《儒法之爭》之《謀士的哲學》)
謀士的特點是甚麼?就是必須見用。不能用,就一點價值都沒有。那麼,一種學說,一種主張,怎樣才能被採納應用呢?兩條。一是對口,二是管用。對口,就是要針對使用者,而且就針對使用者的需求。管用,則是要能夠滿足使用者的需求。一個針對,一個滿足,這就是現實的考慮。(第四章《儒法之爭》之《謀士的哲學》)

時代是發展的,情況是變化的。過去發生的,現在不一定發生。過去管用的,現在不一定管用。(第四章《儒法之爭》之《謀士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