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4日星期日

易中天《先秦諸子百家爭鳴》摘錄 (二)

道德不但要講可能性,還要講超越性。也就是說,不可能不等於不應該。而且,道德之所以是道德,就在於不是可能,而是應該。如果只講可能,不講應該,就沒有道德不道德的問題了。……道德不能不講可能性,也不能不講超越性。只講可能性,不講超越性,就沒有道德;只講超越性,不講可能性,就不是道德。(第二章《儒墨之爭》之〈三大分歧〉)
說到根本,義,就是利。……利,不但是「義之本」,也是「義之途」,即只有承認功利,才能實現道德。……實際上,只有承認每個人的合法權益,道德的建設才有必要,也才有可能。比方說,損人利己,是不道德的。捨己為人,是很高尚的。那麼請問,損人利己,損的是甚麼?利。捨己為人,捨的又是甚麼?還是利。顯然,如果別人沒有利,就談不上「損」。如果別人的利是不受保護的,就沒有甚麼「損不得」。同樣,如果自己沒有利,或者這利益原本可有可無,捨他一下,也就沒甚麼了不起。可見道德的前提,是承認每個人的「利」。正因為承認這一點,損人利己才可恥,捨己為人才可貴。(第二章《儒墨之爭》之〈三大分歧〉)
老子說,欲望這東西,是很害人的。比方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老子‧第十二章》)。甚麼意思呢?就是說,五彩繽紛讓人眼花繚亂,最後是變成瞎子;鼓樂齊鳴讓人雙耳失聰,最後是變成聾子;山珍海味讓人口味敗壞,最後是變成呆子;騎馬打獵讓人心花怒放,最後是變成瘋子;奇珍異寶讓人蠢蠢欲動,最後是變成賊子。欲望這東西,是不是很壞?(第三章《儒道之爭》之〈無為之謎〉)
欲望這東西,其實是人人都有的。能做到的,也就是不去勾引和誘惑。俗話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所以,千萬別去提醒賊。誰會提醒呢?說到底多半還是自己。自己有了好東西,生怕人家不知道,到處炫耀,可不就把賊引來了?(第三章《儒道之爭》之〈無為之謎〉)

如果大家都是孝子,還有孝子嗎?如果大家都是忠臣,還有忠臣嗎?如果天下太平,「其政悶悶」而「其民淳淳」,還需要仁義道德嗎?顯然,社會需要孝子,是因為沒有了孝;需要忠臣,是因為沒有了忠;需要道德,是因為沒有了道德。(第三章《儒道之爭》之〈道之謎〉)